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最短命学校”之死 政府在此建设中央商务区
2010年1月27日 08:22 来源:嘉兴日报 李 妍(重庆)
    一座城市的道路挖了铺、铺了挖,修修改改,缝缝补补,无休无止,这样的城市发展景象对公众而言并不陌生。现在,这把不停挥舞的锄头又转换到了另一个施工场景:福州市一所小学刚刚建成,投资1500万元的校舍便面临拆迁,因为政府在此建设中央商务区。这所小学被当地网友称作福州“最短命学校”。当地教育局局长黄英明说,建设中央商务区是“大手笔”。一些家长不能理解这样的拆迁计划,其中一名家长说,1500万元在贫困山区可以盖多少所小学啊!

  一建一拆,锄头飞舞,GDP在城市大工地的漫天飞尘中节节攀升。在“建也GDP,拆也GDP”的政绩观指引下,自然有了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刚刚建成就被拆迁的“大手笔”。这种情形听起来戏谑得就像小孩子玩积木,刚搭好的积木“大楼”,可以一不高兴就全盘推倒。而在积木“大楼”轰然倒掉的背后,除了那些隐约浮动的拆建GDP,更有裹挟于其中的土地财政和商业利益。

  就像当地教育局局长黄英明所说:“我们福州市找来找去,沿江这个地方是最好的一个中央商务区。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啊!”城市发展就这样赤裸裸地与商业利益挂上了钩,中央商务区的土地价格想必也会因此翻番上涨,有GDP,有土地财政,有商务经济,福州这所“最短命学校”不死才怪。

  作为公共利益的学校教育,就这样让位于商业利益的公共决策。在电视剧《蜗居》中,宋思明以公共利益为名圈下一块土地,私下干的却是土地倒卖的勾当,至于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心的拆迁户们,以及那些真正代表着公共利益的民生利益,却永远在他们的算计之外。而在福州“最短命学校”的现实中,为了圈下那块“大手笔”的中央商务区,1500万元的纳税人钱财可以瞬间被打水漂,这还不算,一所好好的学校瞬间土崩瓦解,转学的转学,搬迁的搬迁,这对孩子的学业影响乃至人力物力耗费又是几何?

  当公共决策只是主政者自说自话,而没有民众参与、缺乏公众监督之时,纳税人的钱财便可以随意挥霍,政令可以朝令夕改,权钱利益可以恣意追逐。这让人想到了那个世界闻名的“钉子户”的故事:美国西雅图一名108岁的老太太在城市中蜗居40年,当拆迁的锄头挖到她那里时,早已对这座房屋产生情感的老太不愿搬离。于是开发商更改了原有的规划图纸,让老太太能在这里继续蜗居下去,工程总监甚至从此照料起了老太太的饮食起居。老太去世之后,这座傲立的小屋的故事被称为现实版的“飞屋环游记”。

  对福州市那所“最短命学校”之死,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宁肯拆掉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现代化小学,也不愿出让一点利益,让这所小学继续存活下去呢?

标签:福州 责任编辑:张兆利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