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中国 世界的舞台
作为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走过一个半世纪的世博会始终见证着全球经济的冷暖兴衰。一般而言,世界经济总体向好之时,往往伴随着参展规模和水平较高的世博会;反之亦然,历史上曾有多届世博会因遭遇经济危机而不得不减少开支,缩减规模。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却有望成为这一“定律”的改写者。
2009年11月16日,冒着清晨的瓢泼大雨,陪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上海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从短短的16小时行程中抽出时间,专程前往上海世博会园区访问建设中的美国馆。一直将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放在办公室里的她在现场激情难抑:“期待着2010年夏天回到这里,亲自来看看美国馆,游览世博园区。”
美国参展上海世博会的曲折经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提振世界信心的一个缩影。作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金融风暴的“发源地”,资金短缺成为美国参展上海世博会首当其冲的问题。而根据美国国会1991年通过的一项法律,美国国家馆的建设及经营费用是不允许动用美国政府资金的,只能由企业和民间组织支持。
西方主流媒体一度对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前景表示悲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去年5月的一篇报道称“超过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各自拥有展馆,但美国可能缺席”,因为获准组织展览的私人团体“在萧条期筹集资金将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