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世博,叩响上海转型的大门!
2010年1月21日 08:54 来源:新华网 文婧 孙韶华 王鹤 吴宇
    聚焦2    转型之痛尚未抚平

    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徐炜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上海经济的增长一直领先全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2004年、2005年曾经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经济主要依靠投资的拉动,而过热的投资引发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矛头直接指向的就是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一度受阻,这体现出上海在发展方向上面临的茫然。在产业导向上也可以看出同样的状况,上海虽然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50%。但10年来,第三产业的进步不明显,在经济中的比重停滞不前。此外,上海在支柱产业方面发展前景并不明晰,重点支持的6大支柱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贡献率低于50%,仅为45 .3%,并且6大产业中缺乏鲜明的竞争优势,亮点并不突出。

    “上海目前面临的转型压力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陈维认为,首先,上海第二、三产业的“纠结期”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10年没有被突破,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比重依然拉不开差距。国际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纠结这么长时间。2008年上海的人均G D P已经达到1万美元,进入发达地区门槛,但是和国际上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据了解,国际上其 他 发 达 地 区 的 第 三 产 业 比 重 一 般 都 达 到65%,制造业以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为主,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传统的制造产业升级较慢,高端制造业则大多是国外引进的。

    其次,上海多年以来发展水平领先全国,这也使得上海目前社会综合成本都高于其他地区。几年前开始,就面临一般加工制造业外流的问题,如联合利华将其生产制造环节搬到了合肥,英特尔将其加工制造环节搬到了成都,还有上海的国资、民资制造企业都在外流,上海不可避免地面临产业替代的问题。

    最后,上海还面临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任务。这个“国际大都市”与以往以总量计算的“大都市”不同,而是更加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要靠知识经济支撑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和内在经济体系。“我一直认为,以后长期能够支撑上海实质性发展的,除了‘两个中心’之外,还有文化产业、时尚产业、创意产业,世博会也为这些产业提供了发展的重要契机。”陈维表示,“一个城市靠什么成为国际大都市?那就是文化影响力。今后上海应该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时尚类产业。”

    业内专家表示,以金融中心的目标为例,伦敦金融城的建设长达270年,曼哈顿金融区的建设也超过170年的时间,虽然目前我国将六大交易所(上交所、上海期货所、中金所、钻石所等)已经设在浦东新区,但浦东新区目前金融人才的储备不足香港的一半,仅为伦敦的1/3,上海交易所的规模与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该给上海更多时间“抚平转型之痛”。

标签:世博 责任编辑:吴怡之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