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们的孩子们稍一迷瞪,社会信息和时代就瞬间到了偷菜时代、恶搞时代和光纤时代,以至于读万卷书的他们成了呆子。简单的生活化的新闻却成了孩子的知识盲点,“孩子都学傻了”,我也为这些孩子感到遗憾。
其实,孩子们丢掉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更是健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任何学习、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获取大学入门证,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乐趣、情调和内在的精神幸福。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曾受到父亲这样的教导:“我不对你要求太高,只是你每门功课考60分就行了。而将大量的业余时间读书,发展个人兴趣。”学习是暂时的,而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却需要陪伴孩子终身。
兴趣广泛的孩子更乐于关注社会、心怀天下,这是天性,可在现行高考统一模式的局限中,想要得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必须将个性收缩起来,按照考试模具塑造、雕琢自己,于是,孩子生下来就有的秉性就这样一点一点被剥蚀了。一旦将学习的触角广泛伸向社会和大千世界,就会受到家长批评,受到教育否定。久而久之,学生虽然“心无旁骛”了,但也成了只会心系课堂的“呆头鹅”,看到了新鲜社会信息,反而觉得不适应了。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应该感谢自主招生,在多样化、独立性的招生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宽,有的考试试题虽偏离课堂和书卷,但偏重于社会现实和火热生活,其中的深意是可想而知的,就是想借助这种考试新方向,给家长、学生和教育带来一个革故鼎新的提醒:学生更应该成为“社会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学生也更要将自己定位到世界性人才竞争中,多发展自己的社会能量、快乐能量,多提升自己独立自主的社会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