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中国成为世界出口冠军的预言一直不断,一些机构也将中国和德国双方的出口总额数据对比由12个月改为6个月进行一次,但每次都是德国险胜。例如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为1.428万亿美元,而德国则以1.465万亿美元的总额略微领先。今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上半年,中国已超过德国,而从商务部官员的预测看,2009年中国获得世界出口冠军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中国当了出口冠军,的确是可喜可贺的成就,用国际贸易的桂冠将首次真正易主——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头上。这个现象是划时代的命题:它究竟预示着全球经济秩序新变革的开端。然而,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成为世界出口冠军后,将成为众矢之的,进而背上处理贸易关系的更重包袱。
未来“出口冠军”这个称号,可能会出现在许多中国产品输入国的贸易报告和立法议案中,成为对华抵制措施的注脚。据伦敦经济中心的数据,除已对华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外,目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有134项,其中77项针对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1至9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突破百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
实际上,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这与中国目前是贸易大国,但却不是贸易强国的地位有关。大则说明贸易冲突面会比其他国家要多;而不强,则说明中国在贸易摩擦中,处于弱势地位。也就是说,他国若要对中国施行贸易保护主义,其成本比较低,而中国采取贸易报复的能力也不足威慑对方。
如果某国对中国产品实行贸易制裁,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可以很快在其他国家找到替代中国的产品;如果中国的成本优势削弱,投资者可以迅速转移投资,撤离中国市场,在其他低成本地区生产。这样,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制裁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代价较低,一旦某些国家出于打压中国,或者其国内政治的需要,就容易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中国拥有新兴国家中最完备的“世界工厂”体系,但出口近六成来自外资企业,而高技术出口则有八成五来自外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仍未摆脱“比较优势陷阱”。而且,中国出口“质”的提升绝非朝夕之功,以产品互补性为根基的世界贸易生态转变需要时间。短期内,当出口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开始趋同时,中国还要为国内就业空间的转移和国外更多的贸易摩擦做好两手准备。
反观德国,它自2003年从美国接过冠军的接力棒后,连续5年保持世界出口冠军的称号,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德国国内解决了多少就业问题,而且在于有多少德国创造的品牌和技术价值对外输出。与中国不同的是,由于德国以出口高端产品为主,质优价高,具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因此别人很难替代,遭遇其它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不多,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也较低。
德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对出口贸易政策和长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必要进行较大调整。有专家建议,中国应将变“奖出限入”为“奖入限出”,以推进国内贸易政策转向中性。这一政策的内涵是,既不扩大出口也不鼓励进口。按照这样的政策,过分鼓励出口或者过分限制进口都是不妥的,国家不应该给进出口出台扶持、限制的政策。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出口贸易政策的趋向应以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通过经济增长方式新的转型以及具体的实施政策,这样更有益于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出口和内需两个市场的协调。进一步推断,世界出口冠军称号不应成为中国刻意追求的目标。相反,假如中国内需规模成了“世界冠军”,这样,不仅能够摆脱更多的贸易制裁,还能让本国人民舒适地消费外贸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