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想象,这些“80后”大学生“村官”,20多岁且大多在城镇长大,一下子来到乡村,人生地不熟,社会阅历又少,先不说干出多大成绩,光是融入农村生活,与大叔大婶们说得上话,处得融洽,最后得到村民的接纳和支持,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果说大学生“村官”的成绩,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一是他们能“潜”下去。来到农村不是观光,不是“镀金”,更不是把农村当成一块“跳板”,而是真正把农村当成干事立业的地方。所以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抓住农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破解之。二是他们能“干”起来。有人说大学生“村官”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此言差矣,从大学生“村官”们鼓捣的“奥运蔬菜”、“眼镜鸡”、“海鲜村”、“绣花社”来看,大学生“村官”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在农村创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少大学生“村官”已经是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其实,大学生“村官”群体呈现的这些新气象,意义更为广远。拿嘉兴这个城乡一体化先行之地来说,大学生“村官”不仅合适,而且急迫。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正在向市镇化、社区化迈进,其间,牵涉到的产业结构调整、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特别需要知识新、观念新的新一代“村官”。说大一点,填平城乡鸿沟的重任就落在了他们身上。其次,如果把大学生“村官”群体作为公务员的预备队来考量,下乡更有必要。基层历练不仅能增进未来公务员队伍与农民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在农村读懂了中国,增长了见识。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此话放在大学生“村官”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