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最后的救死扶伤”彰显启蒙意义
2019年6月18日 09:04 来源:嘉兴日报 ■本报评论记者 曹起铭

  昨天上午,已经被判定脑死亡的嘉兴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接受了器官捐献手术,她的肝脏、肾脏以及眼角膜将被用来帮助有需要的患者(相关报道见7版)。就在4天前的6月14日,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的嘉善县第二人民医院实习医生小尹接受器官捐献手术,小尹捐献的器官已经顺利移植进了两名尿毒症患者、一名肝癌患者和一名心脏病患者身体,为他们带来生的希望。两名医务工作者不幸离世,他们先后以器官捐献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救死扶伤”,他们用一颗医者仁心,诠释了大爱无疆。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从2015年起,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而急需器官移植,而2018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2万多例,与急需的患者数量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当一个人逝世后,最为讲究“死留全尸”“入土为安”,否则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家属在情感上也难以接受。传统观念积习难改,成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长期以来存在巨大缺口的重要成因。

  观念越陈旧,突破越可贵。人体器官捐献,给许多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对于挽救生命、发展医学事业意义重大。在嘉兴,从唐孟熊、邵紫燕到刘国群、李南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献者的行列,演绎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生命接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充满人性光辉的义举,突破了大众对器官捐献行为的传统认知,为观念更新汇聚更多榜样的推力。

  德不孤,必有邻。这个夏天,小尹与陈怿的名字被镌刻在嘉兴器官捐献事业的丰碑上,与其他捐献者相比,他们都是奋战在我市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对器官资源的稀缺有着更加深层的了解,对于器官捐献的意义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和家人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器官捐献并付诸实践,无疑能实现普及新知、消除误解的启蒙效应,对促进公众对于器官捐献制度的了解和摒弃落后的丧葬观念都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陈旧落后的观念破除后,人们才能真正接受这一挽救生命的崇高行为,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汇入器官捐献者的洪流,把这份人间大爱传承下去。

  器官捐献是对生命的热爱,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两位医务工作者用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经历,书写下了对卫生健康事业无悔的誓言;他们的事迹交相辉映,在嘉兴的天空中划过最美丽的轨迹。让我们心怀感激,让我们永远铭记。

标签:救死扶伤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