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史上最强“人才新政”招揽全球英才
2019年5月14日 09:02 来源: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吴晓宇 通讯员 李 言 张玮玮 摄影记者 盛建生

昨第六届嘉兴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开幕,第三届“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创新大赛启动

  昨天上午,第六届嘉兴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隆重开幕,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59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6家海内外引才机构和7所国内知名高校校友会等参会。此次参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数是去年的4.3倍,创历史新高。

  嘉兴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我市全球引才的一张金名片。本届大会由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委统战部(市侨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承办,更加突出国际化、精准化、品牌化和多元化等特色。

  在国际舞台上

  嘉兴精准引才

  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参会精英们带来的项目,不仅高度契合嘉兴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其中不少项目还填补了我市空白。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会的190名创业人才中,64%为博士,85%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分布在欧、美、亚、澳四大洲,不少人毕业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任职于贝尔实验室、AT&T、美国强生集团等世界名企和科研机构,“400名创新人才均为硕博人才,其中30%为博士,81%为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37%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为北斗GPS提供室内定位服务……”在创业人才项目洽谈会上,看到剑桥大学傅哲博士带来的数字分布式天线系统项目,一名嘉兴企业人士很感兴趣,递上一本企业宣传册,双方进行了初步接触。

  傅哲是中英博士联合会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他带来的项目属于电子与信息领域,“主要是通讯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傅哲表示,他们的科研团队偏应用方向,主要研发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嘉兴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也是吸引我们来嘉兴创业的原因之一。”

  对傅哲而言,嘉兴是“熟悉的陌生人”。“我太太是海盐人,到海盐探亲过几次,但深入了解嘉兴的创业环境,今天是第一次。”在国内走过多个城市,傅哲表示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创业地,“多看看吧,再多了解一下嘉兴。”

  人才强则创新强、人才兴则发展兴。全市精选109家企事业单位,推出800多个硕博人才岗位,向全球发布征集令,共吸引全球1147名硕博人才报名,经过人才与招聘单位双向选择后,邀请400人参加昨天的硕博人才招聘会,促进人岗匹配。

  “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想投投看总裁助理这个岗位。”马上要从北京工商管理大学毕业的硕士生袁女士表示,她的丈夫在复旦大学读硕士,可能会继续读博,但两人已达成共识,希望能在江浙沪一带发展,袁女士这次来嘉兴先“探路”,“嘉兴的人才政策非常好,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本届大会还举办了创业人才项目路演、引才机构洽谈会、意大利外国专家团洽谈会、高层次人才赴县市区平台企业实地考察等系列活动,多元化、多层次为人才、企业、项目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同时,充分利用海内外知名高校校友会、引才大使、引才工作站(点)、引才机构等影响力和优质人力资源,发挥“以点带面”的引才作用,组团为嘉兴引荐人才。

  邀请全球英才

  参加创业创新大赛

  在昨天大会开幕式上启动的第三届“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创新大赛,面向全球英才发出邀请。

  今年大赛时间为5月至9月,更注重开拓海内外两大人才市场,赛区更多,选才范围更广,并将首次组织创新大赛。

  初赛采取海外赛区和国内赛区“5+4”模式,海外赛包括北美、德国、英国、日韩、澳新五大赛区,覆盖欧、美、亚、澳四大洲;国内赛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大赛区,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中西部。共将在全球征集1000个以上人才项目参赛,经过分赛区遴选的100个项目进入嘉兴总决赛,最终决出30个创业人才项目和6~9个创新人才项目,让更多“千里马”在嘉禾大地竞相奔驰,引领产业发展。

  ●解读

  《关于更高质量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若干意见》(“2.0版人才新政”)

  出台人才新政是形势所需,更是主动所为。

  “人才争夺战”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各地纷纷把抓人才作为构筑战略优势、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嘉兴原有人才政策的先发优势已有所减退,竞争力也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需要对人才政策进行更新和提升。

  “2.0版人才新政”围绕更高质量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以“五个更高”提出18条具体意见,即更高站位推动人才优先发展、更高水平实施人才集聚行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人才竞争、更高规格打造人才发展平台、更高效率服务人才创业创新。同时,“2.0版人才新政”的配套政策聚焦精英计划和乡村振兴。

  “2.0版人才新政”五大特点

  一、首次将服务国家战略、全省大局写入人才政策。

  聚焦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提出要立足全省、服务长三角,在高铁新城谋划布局高能级人才科技平台,同时明确要深度参与协同推进G60科创大走廊建设,密切与沪、苏、皖地区的互动,积极探索人才数据互通、人才评价互认、人才信用共享等机制,探索非嘉兴本地缴纳社保的人才享受相关人才政策通道。

  二、首次提出要打造人才工作标志性工程。

  依托与中电科集团、建立航空航天“百人会”等探索“整团队成建制”引才模式。鼓励市县联动建设一批全球“人才飞地”,前移引才端口,就地吸引使用优秀人才。放大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效应,共建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打造海纳孵化器2.0升级版。通过布局推进“院士之家”、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强化创新资源汇聚融合。

  三、首次建立起从200万元到1亿元、上不封顶的全项目和全过程支持链条。

  着重对“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引才工程进行整合优化,在原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个类别项目基础上,新增杰出人才团队、领军型创新和创业团队3个类别项目,在原领军人才项目A、B、C类基础上增设A+类。同时,在原初创期项目资助基础上,提出了成长期贷款贴息和销售奖励、成熟期上市激励和成果转化政策。

  四、首次提出启动实施本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形成与“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并行的本土人才培育工程,实现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支持全覆盖。

  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企业急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硕博人才、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引育力度,实现高端人才与基础人才支持全覆盖。提出要建立健全邀请企业家参与重大人才活动机制,发挥企业在引才育才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推进全覆盖。

  五、首次明确人才政策要痛痛快快兑现,并提出“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实行常态申报受理、动态评审项目(全年不少于2次)、资金两次拨付。

  同时,提出要深化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人才服务数字化转型,完善“人才在线”等人才工作信息化平台,开发APP等移动端服务产品。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建立市委人才办直接联系服务百名高端人才制度,并通过服务人才专项例会等途径,及时协调解决人才安居、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努力让人才干得顺心、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优化升级

  从2010年启动时的精英计划探索创新1.0版,到2017年作为我市“人才新政”配套政策的精英计划深化发展2.0版,再到今年推出的2019年精英计划优化升级3.0版,每次迭代升级都为嘉兴高端人才项目引育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优越的制度保障。

  昨天大会开幕式上,《关于深化推进“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的实施办法》(“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3.0版)重磅发布。总体目标是,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面向海内外择优引进支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引领新兴产业、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杰出人才团队15个、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40个、创业创新领军人才350名。

  重点领域: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三大优势产业。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5G等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文化艺术、绿色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兴增长点。

  申报类别主要有:杰出人才团队;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项目资助涵盖了从200万元到1亿元的资助;在创业扶持上,创业领军人才、领军型创业团队注册企业入驻政府类平台的,享受3年内免收租金或奖金补助;入选人才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的购房租房补助等。

  

  “乡村人才振兴十条”涵盖四个要素

  在“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3.0版发布的同时,出台“乡村人才振兴十条”,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激励农业科技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乡村人才振兴十条”主要涵盖四个要素:

  加大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集聚力度,引导各类人才下乡“服务三农”,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业农村就业创业,是为了大力引进集聚现代农业人才。其中,对毕业5年内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嘉兴市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就业,分别给予创业就业补贴和安居补贴。

  打造“乡村振兴领雁人才”队伍,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创新乡村人才开发培养机制。

  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孵化园,建立一批乡村“名师工作室”,主要是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载体。其中,扶持和鼓励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乡土文化人才建立“名师工作室”,采取“名师带徒”等方式,培育一批乡村传统文化接班人。

  健全乡村人才激励制度,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是为了营造全社会关爱乡村人才氛围。

  第六届嘉兴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现场。

标签:人才 责任编辑:姜文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