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大力度落实国家政策 大幅度推动企业创新
2018年7月4日 08:53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耿俪洳 通讯员 柳燕华

省内率先推出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大力度落实国家政策 大幅度推动企业创新

  进入“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选择“企业端”,使用浙江政务服务网注册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浙江欧丽数码喷绘材料有限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熟练地操作着。

  “自从有了这个系统,研发项目管理方便了,优惠政策申报简洁了,极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可以说,系统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了加计扣除政策带来的现金‘红利’,更享受到了政府科技改革带来的服务‘红利’。”浙江欧丽数码喷绘材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集功能性薄膜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注重研发,仅2017年便投入费用3297.17万元。运用该系统,企业实现“一次都不跑”减征所得税585.35万元。

  昨天上午,省内首创推出的这一系统正式面向全市推广使用,受到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扩面和完善是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将国家政策精准落实、怎样让企业便捷享受优惠,是我们开发这个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嘉兴市科技局局长陈新友表示。2017年初,伴随着嘉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启动,作为改革重大事项之一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工作在嘉善县先行试点。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随即启动开发,着力为企业提供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的服务体验,实现税务部门、科技部门和企业的数据共享。

  “针对企业反映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资料管理难、研发费用归集难等问题,我们在系统中特别设计了项目管理、项目鉴定、辅助账、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对企业研发项目的全程监管及研发项目的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和工作联动,全面解决了研发项目鉴定难、项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嘉善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系统实现了研发项目加计扣除的网络化管理、项目化归结和自动化核算。在网络化管理方面,科技部门能够通过项目鉴定模块,实现对企业提请的研发项目网上鉴定,减轻企业多头报送资料的负担,实现研发项目鉴定“一键传递”。税务部门在后续管理中对系统内企业研发项目有异议的,可通过系统直接传递至科技部门进行项目鉴定,实现争议解决网络化。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项目鉴定模块直接查询项目鉴定进度和结果打印。

  在项目化归结方面,系统可让企业分年度、分项目录入项目计划书、立项决议书、研究成果报告、效用情况说明等信息,实现研发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自动生成企业研发项目资料库、研发费用数据库、企业研发人员数据库等档案资料库,并通过统计分析模块实时了解辖区内分年度、分行业、分类型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及相关经济效益,为税务、科技、财政、发改等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在自动化核算方面,系统辅助账功能模块,可帮助纳税人分项目监理研发费用辅助账,有效解决企业研发费用辅助账核算复杂的问题。企业按流程将相关序时账导入模块,系统即可自动生成研发费用辅助账,及需要向税务机关报送的《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研发费用情况归集表》和《研发费用优惠明细表》,减轻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压力,提高核算准确性。

  嘉善力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面向各领域提供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小,新政策的落实和新系统的运用让我们实现了资金和人力成本‘双减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前期嘉善试点经验来看,信息化服务平台既促进了企业研发项目的科学规范管理,又推动了加计扣除国家政策的精准落实,同时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热情。”陈新友表示。据统计,2017年度,全市享受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政策的企业有1758家,比上年增长69.9%;加计扣除额达66.87亿元,比上年增长68.1%。嘉善作为试点,共有204户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比上年同期增加112户,比上年增长121.7%;加计扣除额达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据介绍,下一步,这一系统将在我市全面推广应用,加大操作宣传培训力度,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让更多企业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普惠性政策。

标签:企业创新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