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构建“五位一体”康复模式 确保“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018年6月26日 08:54 来源:嘉兴日报 撰文 陈曦 陈丽娟

  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工作的基础,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秀洲区规范发展“五位一体”康复服务模式,即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远程康复、上门康复。区残联通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落实残疾人康复需求动态调查登记、定点评估和专业机构精准服务三个关键环节,实施精准康复服务对象信息实名制管理,推广使用精准康复服务手册,全面提升残疾人康复成效;推广开展社区康复工作,以镇、社区康复中心带动辖区内的社区康复站建设,健全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发展残疾人教育服务和残疾人文体服务,改善他们日常生活环境,提高残疾康复水平。

  2005年初,秀洲区残联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根据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和服务能力的实际情况,会同区有关部门创新开展“十五分钟康复圈”建设工作,从社区康复指导站到残疾人家庭,让至少80%以上的残疾人在15分钟内能够就近、就地、就便地得到康复服务。

  “十五分钟康复圈”的实施,为实现全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提供了创新实践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解放了残疾人家属的生产力,也为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打下了基础。2006年,秀洲区残联“十五分钟康复圈”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并在全省残联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2010年,秀洲区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

  在基本实现“十五分钟康复圈”建设和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后,2011年5月,秀洲区开展“三百”家庭康复工作,即百户家庭康复点“五进”(即康复医疗进家庭、康复服务进家庭、康复知识进家庭、康复器材进家庭、无障碍进家庭)活动、百名扶残助残志愿者“送三心”(送爱心、送关心、送贴心)活动、百户家庭无障碍改造活动。家庭康复工作的开展,创新了“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了广大残疾人和群众的好评。

  社区康复基础在社区,落脚点在家庭,技术支撑在机构。2011年5月,秀洲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正式启用,填补了秀洲区机构康复的空白,并与卫生部门紧密合作,成功开设了成人康复科和儿童康复科。康复中心自成立以来,改变以往传统康复方式为现代化康复,重点发展特色康复,成立了嘉兴市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远程智慧康复训练中心也应运而生。2012年5月,秀洲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远程智慧康复服务工作,探索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新模式,使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的专业康复服务,得以填补居家康复服务空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水平,有效降低残疾人致残比例,切实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有效率,2015年,秀洲区在全区范围内创新开展残疾人上门康复服务试点工作,让具有执业资格的社区康复医生上门为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功能评估、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生活能力训练、语言矫治和训练指导等上门居家康复训练。

  去年6月,中国残联、国家卫计委、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遴选、确定了100个承担创建试点任务的县(市、区),秀洲区是其中之一。

  “残疾预防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分工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我们将建立组织有力、职责明确、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开创具有秀洲特色的残疾预防工作的崭新局面。”秀洲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秀洲区残联积极拓展康复前移,降低残疾发生率。在开展上门康复服务方面,秀洲区针对脑血管意外等致残性疾病发病一年内的病人进行随访评估,早期介入上门康复;由社区责任医生每周上门三次为其开展康复服务,由区康复中心医生每月上门两次指导,争取早发现、早介入、早康复,将残疾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在开展心理服务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心理康复服务,针对残疾人、儿童、青少年、孕产妇等重点群体的心理健康进行疏导服务。

标签:康复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