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水生态治理的嘉兴实践(上)
2017年8月31日 08:46 来源:嘉兴日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著名论断。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江南水乡嘉兴,因水而名,因水而痛。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谱写了一曲高亢独特的生态治理“嘉兴篇章”。

  回首五年来走过的道路,翻看五年来更新的数据,让人不禁感叹:

  生猪存栏数从2012年最高峰时的300万头,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8万头;

  累计拆除违章猪舍面积1600多万平方米,养殖模式从“低、小、散、密”转向100%规模化;

  全市73个市控以上断面中,五类、劣五类水占比从2012年底的80.6%下降为现在的6.8%,劣五类水断面全剿灭,四类及以上水占比从2012年底的19.4%上升到现在的93.2%;

  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从不合格转为连续三年保持优秀……

  治水先治猪。

  五年来,嘉兴以釜底抽薪、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以推进延续千年的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的转型发展为突破口,以减量提质为核心,实现了水环境质量的“两个历史性转变”:水质由劣五类和五类为主向三类和四类水体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结果由不合格向连续三年优秀的历史性转变。

  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后的嘉兴,农民人均收入连续第13年位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687:1;涉水信访投诉总量下降80%以上,在全省率先夺取“平安金鼎”,成为全省首个平安创建“满堂红”地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成长之痛心灵之伤

  “村庄里,大片猪舍包围住房、污水横流,空气中弥漫着刺鼻臭味,河道被猪粪淤塞得又黑又臭……”

  说起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当地农民周凌峰有着切身体会。2013年初的时候,竹林村常住人口4760人,但一年生猪养殖出栏量8万多头、存栏量4万多头,每年的总饲养量加起来超过10万头,生猪饲养总量和恶劣村庄环境令人咋舌。

  “养猪十万头、满村污水流”是新丰镇的形象概括。当地人士笑称:“当时要到新丰,只要闻到猪粪味,越往里走,猪粪味越浓,河水越来越黑,说明你就走对路了。”

  嘉兴位于平原地区,河网密集,是典型的水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供港、供沪有利形势激发下,嘉兴生猪养殖量快速增长,常年存栏量一度达300万头,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养猪成为部分集中养殖区域的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

  2012年,全市生猪养殖户(场)数达12.75万户,生猪饲养量达734.19万头。然而,一头猪的排泄量相当于6到7个成年人的排泄量。超越环境承载量的养殖规模,散、小、多、密的养殖特点,给嘉兴埋下了心腹之患。

  据测算,当年全市年产猪粪100万吨,猪尿240万吨。而且,生猪排泄物处理和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能力根本跟不上现实需求。养猪产生的氨氮、总磷成为河道水体主要污染源。

  庞大的养殖规模,使养猪业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嘉兴也因2011年度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不合格,而被省政府罚款100万元。

  “生猪养殖总量不能任性地扩张,该管管了!”这句话喊了近10年。

  2013年3月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爆发。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的嘉兴,阵阵剧痛史无前例地袭来……事件也为生猪养殖的无序发展,最后一次敲响了警钟。

  把握发展大势,顺应人民期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横下一条心推进以“减量提质”为核心的养猪业转型升级,成为最大的治理能力考验和历史抉择。

  2013年春,“突出猪围”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治,必须从源头堵!理,必须从底子清!

  “面广量大的养殖污染已经成为我们的心腹之患、切肤之痛,全市上下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破难攻坚的举措、势如破竹的速度,坚决打好‘三改一拆’和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这一硬仗。”

  2013年4月7日,嘉兴市“三改一拆”暨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动员大会,市委主要领导在谈及养猪业问题时的一席话,充分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传递了市委、市政府的铁的决心。

  

  凝心聚力突出“猪围”

  善于在重要历史关头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一个有着千年历史和传统的养猪产业,转型,谈何容易!

  转什么?怎么转?“转型”不“转行”,还是“转型”又“转行”?这一系列问题考验着嘉兴各级党委政府的智慧和谋略。

  嘉兴市委、市政府给广大养殖户算了两笔账:首先,以新丰镇为例,2012年全镇农民养猪收入在6000万元左右,各级财政投入仅治污费一项就达3880万元。2013年农民养猪收入预计5000万元,各级财政投入治污已达12346万元。其次,据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嘉兴畜禽养殖业排放的COD和氨氮量分别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的40.9%和30.6%,在养殖重点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给嘉兴市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一笔经济账,一笔环境账,让广大群众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嘉兴迫在眉睫的一场“战役”。

  “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民生保障。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强大合力。”市委书记鲁俊的声音斩钉截铁,“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转型升级,嘉兴没有任何退路,只能前进不能退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这样的视野引领下,嘉兴的环境整治不再局限于一地、一时、一域,而是透过问题表象追根溯源,通过点上情况目及全域,抽丝剥茧,步步为营。

  嘉兴市按照环境承载力和消费需求进行科学核算,确定了生猪存栏减量的目标。2013年5月29日,省人大通过《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为嘉兴市推动生猪养殖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

  6月18日,嘉兴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省人大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决定的实施意见》,根据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确定和严格限制畜禽养殖规模、总量,加紧编制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明确了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范围,具体细化到镇、村、组,做到边界清晰、范围明确,并向社会公布。

  在这张治理“蓝图”下,嘉兴一边做“减量”文章,以釜底抽薪之势,大力拆除违章猪舍;一边让“提质”成为嘉兴养殖业的风向标,推动生猪养殖业从“低、小、散、乱”向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嘉兴养猪看南湖(区),南湖养猪看新丰(镇)。”在嘉兴,这句话,几乎人人皆知。嘉兴全民动手,开始铁腕整治养猪业,而在新丰,这场风暴来得尤为猛烈。

  全面拆除禁养区猪舍,最难的是从哪家开始拆的问题。党员先拆,干部先拆,组长先拆。然后是大户拆。大户一拆,小户跟着拆。

  但在实际操作中,最难的是统一思想,有的这个家庭成员同意了,那个家庭成员不同意。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地跑上门做思想工作。

  在拆除策略上,腾出一间拆一间,腾出两间拆两间。正是凭着这些“跑、说、拆”一系列动作,在强力拆违上破了题、开了弓,让大家看清了不拆不行的大趋势。

  党员带头了,干部带头了,大户跟进了,一度“没想通”的养殖户们在经历面上声势影响和一番自我教育后,也纷纷签订协议,加入拆除违章猪舍的队伍中。

  全市市、县、镇、村四级干部联动,深入农户讲政策、谈转型,做到了“村村见干部、猪猪见干部”,努力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解除其思想顾虑和思想疙瘩。

  千言万语和无数行动,明确向社会传递着同一个信号:拆除违章猪舍,是动真格的!为了家园,为了子孙,必须动起来!

  新丰镇竹林村党总支书记陈云华说,刚开始,不要说群众,党员干部心里也是有疑惑的。那就是:真的能一拆到底吗?会不会只拆老实人,难拆的几个最后就不了了之?其间,社会上也多次传出小道消息,说很快就不拆了。这时,村干部们不停地辟谣、上门、宣讲。陈云华不记得了,多少次,自己拍着胸脯向村民保证:“拆,一定会拆到底,要是不拆了你来找我。”村民们看着他这么有底气,这么坚决,相信了他。

  正是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的朴实态度,正是广大党员干部敢打硬仗、敢于破难的坚定决心,四年间,嘉兴市累计拆除违章猪舍1650多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最高峰时的300万头减至现在的18万头,实现散养清零,实现100%规模化养殖。

  在生猪减量提质行动中,周凌峰和村里的很多养殖户一样,告别了老行当,建起了现代农业观光园。

  

  当好红船“护旗手”

  克服困难、逾越障碍,需要一支理想坚定、百折不挠的“铁军”。

  嘉兴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是一场“毫无退路”严峻情势紧逼下的攻坚战,也是一场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的行动赛,更是一次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干部行不行,就看拆除违法猪舍得不得力。嘉兴市委把这场硬仗当成考验干部、锻炼队伍的考场,动员全市数万名党员干部投身其中。

  陈云华很明白,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多少眼睛盯着你,光说大道理,不带头,有人会拆吗?”陈云华思想很坚定,拆!一定要带个好头!

  新丰镇首次集中拆除违章猪舍时,陈云华家带头拆了600多平方米。一个月后,随着最后一批生猪出栏,陈云华又把最后500多平方米的猪舍拆除了。

  新丰镇镇村干部的4.2万平方米违章猪舍,于2014年5月底全部拆除。

  2017年3月,竹林村“两委”换届,130名党员参加的选举,陈云华得了120多票,高票连任村党总支书记。

  “2013年我们拆光了禁养区内的违建猪棚,2014年我们拆完了限养区内的猪棚。正是因为真正一拆到底了,大伙觉得做得公平,我们说话算话。”陈云华深有感触。

  2015年和2016年两年,在大片的猪舍拆除后,竹林村大力开展环境整治、项目投资、集镇改造,小到公共停车位的增加、到户水泥路的铺设、村主干道路灯的设置,大到河道清淤疏浚、十多公里河岸保护绿化,等等,环境变美了,实惠感受到了。“关键是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村干部就干什么。近四年的投入是前面近20年投入的总和。”

  “可以说,到2014年,百姓所有的气也顺了。因为拆出了公平,村干部也为群众办了实事,群众认同感又回来了。”

  “公平做事,说到做到,心里装着大伙,跟大伙同进共退,让我们干部和群众心贴在一起了,大伙自然信服你。”陈云华说。

  “以前总担心拆得不公平,现在大家都拆了,环境变好了,收入没减少,这样的好干部,我们信得过。”村民们这样说。

  “我们也发现,通过拆除违章猪舍,通过治水,我们跟群众走得更近了,与群众的共同语言更多了。”参与基层工作的干部同时坚定地认为,这也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的真正体现。

标签:生态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