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5月嘉兴市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2017年6月22日 09:34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张瑞洁 通讯员 贾迪尔

禾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虽然今年世界经济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态势,但“逆全球化”浪潮也不断涌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国际政局振荡多变,不确定性增多。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嘉兴市进出口规模依旧交出亮眼成绩,1~5月外贸进出口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成,5月进出口值更创历史新高。

  据嘉兴海关统计,2017年1~5月,嘉兴市进出口总值966.8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出口688.2亿元,增长15.6%;进口278.6亿元,增长42.2%。在全省11个地市中,嘉兴进出口值、出口值、进口值分别列第4、第5和第3位,同比增幅分别列第4、第4和第5位。尤其是到了5月,嘉兴市进出口值221.7亿元,同比增长23.2%,环比增长12.3%,单月进出口值创历史新高。

  嘉兴进出口规模快速突进,机电产品扮演了重要角色。1~5月,嘉兴市出口机电产品261.4亿元,增长25%,占全市出口总值的38%。其中,太阳能电池、集装箱和手机分别出口15.5亿元、8.8亿元和5.3亿元,分别增长1倍、86%和152.2倍;而纺织服装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地位同样不容小觑,其中,纺织品、家具和塑料制品分别出口131.3亿元、62.5亿元和18.8亿元,分别增长14.5%、21.1%和26.9%。进口方面,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进口62.9亿元和27.2亿元,分别增长46.6%和55.9%,增速喜人。

  嘉兴历来民资发达,从前5月数据来看,嘉兴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大型外贸企业稳增长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1~5月,嘉兴市民营企业进出口529.4亿元,增长28.4%,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4.8%,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同期,1~5月嘉兴市进出口规模前100家企业的进出口总值达418.9亿元,增长43.2%,占同期全市进出口总值的43.3%;显示出嘉兴外贸龙头企业的活力和推动力。

  在主要贸易伙伴中,嘉兴市对美国出口增长最为强劲,1~5月对美出口187.7亿元,增长20.2%,占全市出口总值27.3%,仍是嘉兴市最大出口市场。同期,对欧盟出口148.9亿元,增长10.6%,占21.6%;对东盟和日本分别出口55.9亿元和53.7亿元,分别增长12.4%和12.7%。此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也保持较快增长,1~5月出口189.9亿元,增长18%。

  对于1~5月嘉兴市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嘉兴海关相关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供给侧改革有效推动了外贸结构的转型。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嘉兴市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浙江晶科、加西贝拉、巨石等企业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标准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发展,有效推动嘉兴市外贸结构转型,促进外贸增长。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也在缓慢稳定复苏。据商务部5月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7年春季)》,目前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缓慢恢复增长动力。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5%,较2016年提高0.4个百分点;而根据WTO最近的报告,全球贸易增速今年有望扩张至2.4%,高于2016年实际增速1.1个百分点。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回暖,带动全市出口持续增长。

  虽然前5月嘉兴的外贸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但嘉兴海关分析人士认为,影响嘉兴外贸持续增长的不利因素同样需要警惕。“短期来看,嘉兴外贸持续增长态势有望延续,但一些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他表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数据的做法应当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但目前,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始终将“市场经济地位”概念与此相捆绑,拒绝履行这一承诺,滥用贸易救济调查。如5月23日,美国对全球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保障措施调查;6月9日,欧委会裁定我国热轧板卷企业存在4.6%~38.6%的补贴幅度。世界银行预计,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可能会影响全球贸易回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全球贸易回暖不确定性增加。

  为此,该分析人士建议:对嘉兴而言,则要着力提升招商精准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不断优化市场采购制度设计,进一步稳固先发优势,积聚增长动能。

标签:进出口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