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小细节大服务 打造美丽秀洲
2017年6月8日 08:43 来源:嘉兴日报 记 者 竺军伟 蒋彧淼 朱胜伟 通讯员 莫显珍 郑君爽 潘 立

  一座公厕、一个垃圾桶、一个绿道驿站……相对于城市的建设来说,这些都是小之又小的“神经末梢”。不过,这些细节末梢配套得到位与否,在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直接关乎着城市的形象。

  近年来,秀洲区在城市建设中立足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通过抓好产业提升、民生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并提升了城市品位。与此同时,秀洲区还从细节入手,让市民在感受城市温暖的同时,也为城市形象添砖加瓦,共同构筑起美丽秀洲的大厦。

  一座公厕的变迁

  农贸市场有了二类公厕

  一幢一层楼的建筑物,屋顶盖的是洋瓦片,外墙贴满了瓷砖,院子里有两个草色青青的花坛,院子四周还有大气的墙绘……近日,当记者来到洪合镇农贸市场公厕时,如果不是看到了厕所标志,还以为走进了一户殷实的小康之家。

  “在改造之前,这里是个直排式的公厕。”洪合镇爱卫办相关负责人说,洪合农贸市场公厕作为市场的配套,与市场同步建于2000年左右,当时所建的公厕只有20余平方米,也没有专职的清洁工人,一直以来卫生条件不是很好。

  去年年初,洪合镇为提升城镇形象,改善市场环境,实施了洪合镇农贸市场“2016年度省放心农贸市场”创建工作,投入30万元左右,对公厕硬件进行提升。去年下半年,新公厕破土动工。根据设计,新公厕完全按照二类公厕标准建设,为此,洪合镇相关部门负责人还专门到外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新建的公厕面积有60多平方米,公厕用房前增设了花坛绿地和墙绘,公厕内部男女区域除了“一人一位”外,设置了残疾位以及洗手池。此外,公厕还有专门的保洁用房,门口处有自助售纸巾机。今年4月,新公厕建成投入使用。

  新公厕建好后,长效保洁是关键。为此,洪合镇保洁办按照“一人一厕”的标准,安排了专职人员对公厕进行管理,并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根据管理制度,保洁员负责公厕内设施的维护,如有损坏及时进行维修;公厕进行全天保洁,做到各种设施干净无污垢,地面无积水、无污迹、无异味、无蝇、无烟头;公厕墙壁严禁乱涂乱画,对故意损坏卫生设施者,根据情节严肃处理;卫生间工作场所内走道及阶梯,保洁员每天清扫四次,并采用适当方法减少灰尘的飞扬。

  洪合镇农贸市场新公厕的建成,既给当地居民带来便利,也为洪合镇乃至秀洲区各乡镇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公厕革命”提供了样板,并吸引了其他乡镇前来取经。

  记者从区住建局了解到,目前,为提升全区城市形象,秀洲区公共厕所专项整治行动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中。根据区住建部门与各镇、街道联合摸排,全区共有城镇公共厕所102座(不包含对外开放的单位公厕),大部分位于人口集聚区和公园绿地内,且存在原有设施陈旧老化、内部功能不完善、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下一步,秀洲区将利用三年时间,通过专项整治,使全区公厕布点更合理,环境更卫生且管理维护更到位,从而大大提升城市形象。

  一个垃圾桶的变迁

  桶装化清运助力环境整治

  每天清晨4时左右,王江泾镇田乐村保洁员戴凤根和陈萍萍已经开着垃圾压缩车,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他们主要负责田乐片区、北荷村一带农户的生活垃圾和辖区内的厂区垃圾。

  像戴凤根和陈萍萍这样的保洁员全镇共有682名,他们每天清早出门,一直要做到下午1时左右才能结束当天上门收垃圾的工作,每辆车每次可以装3吨以上,每天至少要装满5车垃圾,运送至指定的垃圾中转站。

  “保洁员上门收垃圾后,路面比以前干净多了,连垃圾箱边上也没有垃圾,到了夏天,蚊虫也变少了。”田乐村村民老张告诉记者,自从“以桶换桶”后,不仅没有苍蝇蚊虫乱飞,连难闻的气味也没有了。

  这正是秀洲区城乡环境卫生“四位一体”长效保洁工作中的一项创新。探索垃圾上门收集新方法,给每户人家配备垃圾桶,用来替代原先路边固定的垃圾桶,采用保洁员上门收集的方式,实行“以桶换桶”的模式,确保“垃圾不落地”,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区范围推广,不少乡镇已经做到全覆盖,为全区下一步垃圾分类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为进一步满足垃圾运输需求,避免途中造成二次污染,秀洲区还改进垃圾运输设备,逐步配备封闭式分类存放垃圾运输车,逐渐淘汰原有农用车,增置分类垃圾桶和制式电动三轮车。“小小垃圾桶体现的是城乡环卫,而这又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心事业、民生工程。”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推广“以桶换桶”,试行“垃圾不落地”的保洁模式外,秀洲区不断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成立督查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督查范围,责任落实到人,对全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市政设施进行日常巡查和专项抽检,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公园马路、水面岸边,全面排查,从细节找问题,确保检查无死角,督查无遗漏,促使区城乡环境卫生“四位一体”长效保洁落到实处。

  下一步,秀洲区将通过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处理难题,实现垃圾减量,杜绝各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2017年,全区将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农村设置可腐烂、不可腐烂分类垃圾桶,便于村民区分投放;在城区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分类垃圾桶,便于居民分类投放。同时,逐步在农村、居民小区、社区设置大件固体废弃物(如沙发、床)堆放点,集中拆解处理;区建筑垃圾处置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建成后将有效提高建筑垃圾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分阶段推进餐厨废弃物,由环保科技公司统一收集处理。”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绿道驿站的变迁

  节点改造提升让绿道生活更惬意

  “每次走新塍塘绿道到这个位置的时候,人都会有点乏力,还好这里不仅有凳子可以休息,还有厕所可以解决内急问题,绿道有了这样的配套驿站,走起来才轻松。”近日,记者来到新塍塘绿道观音桥位置时,刚好碰到市民小张和女友一起走绿道健身,在说起观音桥驿站的建设时,小张赞不绝口。

  近年来,每到周末,新塍塘绿道上总是人声鼎沸,格外热闹。新塍塘绿道于2012年全线贯通,此后经过多次改造提升,加上绿道尽头新塍各类小吃美食的诱惑,让新塍塘绿道成了不少秀洲市民周末游玩踏青的首选地之一。

  不过在绿道投入使用之初,市民们也遇到了不少尴尬事,比如8公里的绿道上缺乏休息点,也没有厕所,走到新塍镇的时候,也不知道新塍各类名小吃店面的位置等。为此,区住建部门和秀洲国家高新区每年都会接到市民关于绿道改造提升的建议电话,同时,不少区政协委员也会在“两会”上提相关意见建议。

  区住建部门和秀洲国家高新区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在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5年,位于绿道中间位置的观音桥处的绿道驿站建设提上了日程。为了让市民更方便了解并找到新塍美食,相关部门在驿站处的一家企业厂房外的墙壁上,刷上了新塍镇美食地图,以及对新塍镇各类美食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介绍,让喜欢美食的市民对新塍小吃一目了然;为解决市民走绿道如厕难的问题,驿站处新建了一座公厕;为便于市民休息,驿站处还设置了石凳与木凳,并放置了垃圾箱。

  “相比之前,观音桥这里变得很方便了,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里没有小卖部之类可以买东西的地方,还有就是没有WiFi。”采访中,小张笑着对记者说。对此,区住建局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新塍塘绿道将重点对新塍段进行全面提升,提升后的驿站配套会更加齐全。

  根据计划,今年新塍镇将对起始于观音桥,延伸至江南润园的约4公里长的新塍塘绿道新塍段进行绿化、配套方面的整体改造提升,包括景观提升、智慧绿道、路灯工程等三个工程,工程完工后,市民来到观音桥驿站位置时,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能享受免费WiFi。同时,这一段绿道还将增设视频监控、应急广播、自助报警等安全保障设施,进一步提升市民畅游绿道的安全感。此外,对于市民呼声较高的便利店等小型购物点的设置,相关部门也正在规划之中。

  “观音桥驿站的建设,是近年来新塍塘绿道改造提升的一部分。2012年新塍塘绿道实现全面贯通后,通过节点的优化、标识标牌、绿道地图、植物铭牌的完善,以及公共厕所、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配建等,让市民走新塍塘绿道越来越舒适了。”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城市细节关乎城市形象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品德。如果说城市形态表达了一座城市的形象,那么,城市细节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品位。正是源于此,秀洲区近年来从细节入手,一座公厕、一个垃圾桶、一个绿道驿站等城市小细节的细微改变,背后折射的正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的大变化。

  为了有效改善和提升城镇面貌,秀洲区早在2015年初就率先启动新一轮新市镇提升工程,并进一步强化规划设计引领。去年以来,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主要出入口形象、一条进镇示范路、一个特色样板街、一个老旧集镇改造提升和一个美丽宜居示范村),以点带面打造区域亮点。如今,漫步秀洲城市街头,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街道宽阔整洁,两侧绿意盎然。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就公共环境而言,硬件只是一个方面,其管理同样十分重要。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文明细节着手,加强引导,让每个人都以身作则,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共同打造“美丽秀洲”。

  小细节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城市品位,更富含有城市管理者的大智慧。城市管理离不开细节,细节和责任意识连在一起。无疑,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标签:美丽秀洲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