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我市近7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最前沿新技术“接上了头”
2017年5月16日 09:41 来源: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裘建锋 通讯员 杨 康

  昨天上午,同济大学和嘉兴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双方具体合作内容,现场还签订了4项子协议,其中一项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区合作协议。

  协议刚一签署,相关工作就已经展开。昨天下午,卓越高校联盟——嘉兴市智能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对接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卓越高校联盟的专家先后上台讲述最新研究课题,嘉兴全市近7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加对接会,通过这个平台,亟待转型的嘉兴汽车零部件企业获得了智力支持,科研专家也在嘉兴找到了产学研合作的可能。

  “和前沿技术这么接近”

  昨天的对接会,是一场真正的头脑风暴,卓越高校联盟的十几位专家上台讲解了自己正在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

  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总工程师韩治昀带来的新技术叫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涂层改性材料及制备技术,该技术解决的是电动汽车充电慢的痛点。

  韩治昀说,现在电动汽车充电时间最快的也要1小时左右,燃料电池用氢和氧作为动力,无需长时间充电等待,双极板涂层改性材料突破了原来金、银等贵金属材料成本高的劣势,目前已经和部分车企在合作。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林建平则讲述了汽车轻量化的相关技术,林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给汽车减重,并颇有建树。在现场,林建平还对接上了嘉兴的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该企业名叫嘉兴恒冠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轮毂,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林建平看了恒冠公司在现场展示的轮毂,很快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生产合作的可能性。这让恒冠公司副总经理温学道也很惊喜。他说:“没想到我们的产品和同济大学正在研究的前沿技术这么接近,我很希望通过林教授的指导,能让我们的产品更上一层楼。”

  经过愉快的交流后,双方还互加了微信好友,表示将深入交流。林建平甚至有了初步想法,要和恒冠公司合作一个项目,目标做到国内甚至国际顶尖。“汽车轮毂轻量化的意义非比寻常,因为这对汽车操控性的提高很显著。”林建平说。

  此外,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庆丰也表示,合众刚刚拿到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也对林教授的汽车轻量化课题很感兴趣,希望能够进一步合作。会上,嘉兴企业提问非常踊跃,一个个企业负责人就像回到了学校课堂一样。

  会上交流的新技术、新产品,还有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研究员于涛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在汽车零部件的应用、天津大学机械工程院力学系博士王峰的开关磁阻电机振动和噪声抑制等。

  “迫切需要新技术和人才”

  市经信委主任卓卫明告诉记者,昨天同济大学和嘉兴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双方共建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区。

  和同济大学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区的基础,来自嘉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深厚积累。我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之一。2016年,嘉兴市规上汽车制造业企业有106家(按统计口径),完成总产值161亿元,预计各类汽车配套产品实际产值近300亿元。

  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区的建设,要求嘉兴现有的企业从传统动力汽车的零部件生产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嘉兴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新技术和人才。”卓卫明说,这也是举办这场对接会的重要意义。

  与同济大学的合作,不仅是嘉兴建设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要求,也因为同济大学在汽车领域强大的研发能力,这对我市企业的转型很有好处。

  卓卫明还指出同济大学的三个优势,首先,该校正在和中国中车合作新能源汽车项目,技术领先;其次,该校已经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最后,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落户在嘉兴,这为双方的深入合作提供了便利。

  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为58.8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13.2%。在零部件生产方面,合众新能源汽车预计总投资24.2亿元,建设年产11.5万台套冲压件、车身及零部件,2017年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牌照;浙江国能新能源有限公司预计总投资50亿元,实现年产6亿安时高性能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同时,我市传统汽配企业也在探索拓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如易峰和加西贝拉研发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等。在整车生产方面,福田汽车长三角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达产后年总产值1850亿元。

标签:汽车 责任编辑:周奇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