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打造教育新高地 提升实力惠民生
2017年2月15日 10:27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罗晓君

  近年来,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每年将全部可用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尤其是在教育方面,2016年,该区总投资近6亿元的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顺利开学,引进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启动周安路学校、文贤路学校等4所中小学的建设……开发区把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加快教育发展的具体抓手,教育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教育事业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这一思想已在开发区上下获得了高度认可。新的一年,开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要如何迈、迈多大?日前,记者采访了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教文体局局长沈炯磊。

  

  【回眸2016】

  “近年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瞻远瞩,全面启动了教育事业的提质扩量,力争实现教育与民生服务、区域发展的良好互动。”沈炯磊告诉记者,2016年是开发区教育事业发展开局性的一年,全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2016年,开发区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成立了区教育工委,并积极推进组建区教研中心工作,切实推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有2名正职校长、3名副职校长交流任用,提拔正职校长2名、副职校长8名,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班子队伍建设。”据沈炯磊介绍,该区实施了教师队伍提升工程,组织70人参加名师培训活动,组织100名校长(园长)及骨干教师赴宁波、上海教育学院开展主题研修和实践培训,开展全区首批名师评选活动,招聘45名中小学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这一系列提质扩量的举措都是该区前所未有的。

  2016年,开发区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推进学校项目建设。府南中学项目进场开工建设;占地62亩、设计规模42个班的塘汇茶园小学设计方案正在修改调整中;占地84亩、设计规模66个班的文贤路学校设计方案已通过初步设计会审;占地84亩、设计规模66个班的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正在调整规划中。该区学前教育也得到了优质普惠发展,新开办了3所小区配套公益性幼儿园。

  “去年,开发区对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成效逐步显现。”沈炯磊对此颇为满意。开发区总投资近6亿元的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顺利开学;围绕“名师工作坊”、“智慧校园建设”、“课堂节”等项目,与杭师大合作进一步深化,杭师大经开附小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又成功引进了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

  “一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实力的体现,经济反哺教育,教育促进经济。”沈炯磊认为,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力,开发区教育顺利实现了开局和破题,更加符合了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也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展望2017】

  “新的一年,开发区教育发展核心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抓落实抓提升。”沈炯磊说。今年,开发区将坚持改革创新,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成立区教研中心,借助嘉兴教育学院优质资源,搭建区教研平台,初步实质化运作,理顺教学业务,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升全区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打造经开教育教研品牌。

  今年,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办学。2018年将有3所公办中小学要开学,为此,要提前谋划,积极寻求上海、杭州等地高校或基础教育先进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办学,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品牌学校建设。同时,提炼、吸收杭师大经开附小的合作办学经验,指导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加强管理,进一步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品牌辐射效应,带动全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围绕学校布局建设、品牌创建、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发区将从全区层面来规划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推进配套学校建设,确保府南中学、文贤学校、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塘汇茶园小学项目年内开工建设。为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开发区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努力提高公益性幼儿园比例。

  加强学校队伍建设方面,该区将定期考察学校班子,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出台政策,确定一批年纪轻、素质高、业务强的骨干教师作为校级领导后备干部;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开展第二批区级学科带头人评聘工作,举办首届校长(园长)论坛,招聘优秀教师,重点引进名校长,提升学校办学形象和特色;开展校长、教师新一批轮岗交流,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教育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沈炯磊表示,开发区教育将全力谋求外延式发展、规模上的扩张,全力打造“新型城市化优质教育集聚带”。

标签:教育 责任编辑:周奇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