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风
男人穿草鞋,女人着蒲鞋。
从前,江南一带农民脚上穿的都是自己打的草鞋。清代,嘉兴有一首描写推草鞋的《竹枝词》:“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双只卖几文钱,可怜推脱指尖肉。推草鞋人手指痛,着草鞋人脚趾冻。贫民一样父母生,受苦这般堪一恸。”诗中充满了穷人的辛酸和悲苦,却也侧面写出了当时草鞋的“流行”。
推草鞋,其实就是打草鞋。这虽是嘉兴土话,但“推”却比“打”来得更为贴切。嘉兴月河街有条“蒲鞋弄”,住在这里的人,老底子就是以编织出售草鞋、蒲鞋为生的。
大约是2008年,全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我到王店镇国庆村采访老农徐明宝,他是推草鞋的行家。徐大伯十分爽朗,边推草鞋,边聊家常,很是娴熟。他说,推草鞋的手艺是他二十岁那年从父亲那里学会的,算算已有半个多世纪。“我推的草鞋,穿起来不会磨脚起泡,干农活时也不会打滑。”徐明宝很自信。
一件像猪八戒掮在肩上的钉耙,一个被当地人叫做“敲柴箁什”的木榔头,是推草鞋的两件必备工具。草鞋虽说是稻草做的,但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原料要挑选质地硬、颜色白、粗细适中,并且没有淋过雨的高脚糯稻草,用钉耙去除稻草叶,再用“敲柴箁什”反复敲打,还要边喷水边翻转,一直到质地变柔软。这样的稻草色泽新鲜且具有韧性,制作时不易折断,穿上后也结实耐磨。制作一双草鞋,需经过搓绳、推边、编底板、装耳朵、结后跟、捶后跟、穿耳朵等多道工序,但熟练的人约半小时就能制作出一双崭新的草鞋。徐大伯笑着说,年轻的时候,他一天能推十几双。那时乡下穷,男人们下田干活,穿的都是草鞋,但人穿了草鞋干活爽气,脚步也跨得开。
草鞋终究是用稻草做成的,不可能像布鞋、皮鞋那样耐穿。因为要去田间劳作,一双草鞋一般只能穿上个把月,遇到像挑秧担、挑水河泥、挑猪羊灰这样的重体力活,不到一天就会磨穿鞋底。所以,村子里几乎男男女女都会推草鞋。特别是男人。男人推草鞋跟女人绣花一样重要,如果不会,可能连对象也找不着的。有的人家因为家里劳力少、小孩多,一年辛苦下来还是生产队里的“倒挂”户。没有办法,一家人只得利用晚上推草鞋,明天一早由老人拿到茶馆店里去卖。一角钱一双,便宜的时候,卖五分。当时许多农户都是靠卖草鞋来维持屋里油盐酱醋开销的。
徐明宝说,草鞋和蒲鞋虽然都是用稻草推出来的,外观还是有点不同,男人穿的草鞋像现在的凉鞋,女人穿的蒲鞋更像现在的球鞋。这年头,田里干活的人已不多见,即便下田,基本也不再穿草鞋,会推草鞋的人也越来越少。然而,推草鞋、穿草鞋的滋味,如今却是令人怀念的。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国庆村也已拆迁,过去的乡下人如今全部成了“街佬人”。我常常在想,不知徐明宝老人空闲时,是否还会推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