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新秀洲 共展新宏图(下)
2009年11月12日 14:59
――秀洲区历届区长访谈录
艰苦创业打基础 不断发展强秀洲
——秀洲区第一任区长 丁师尹
我刚担任郊区区长时,郊区还是一个农业大区,由于市县体制改革刚到位,机构新建,整个农村又处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的接轨期,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回想起来,感受比较深的是,当时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稳定农业基础。妥善处理好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各项工作,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行“政社分设”,促进乡政府与经济联合社脱离,完善为农服务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凤桥水蜜桃、洪合黄花梨等开始起步,推动高产桑园区建设,提高蚕茧产量。同时,立足解决“鱼米之乡吃鱼难”的问题,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围垦开发了梅家荡、南官荡等商品鱼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针对郊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并紧靠大中城市的地理优势,我们扬长避短,把发展乡镇工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振兴郊区经济的重点,抓住机遇,积极鼓励创办乡镇企业,学习农业改革的经验,把“包”字引进乡镇企业,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搞活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重视智力投资,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科技和企业管理人才,努力改变当时我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状况,提高我区工业的竞争能力。当时北片乡镇的个私头巾纱、家庭运输业开始起步,我们采取不限制政策,为后期形成个私经济的先发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改变交通主要靠水路的状况,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建成了市区至建设、步云、大桥、洛东等4条县乡公路,改变了公路交通运输不便的状况,顺应了群众“要想富、先修路”的呼声和要求。
四是健全政府职能。郊区是一个县级区,但在刚建立的几年内,客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职能不全、干部队伍不齐等。当时的区委、区政府为整个体制的完善倾注了许多心血,一方面大力培养后备干部,特别是在“政社分设”期间,通过多种培训渠道和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了一大批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另一方面,着力配套完善机构,先后增设了二轻郊区办事处、供销社郊区办事处、粮食局、农行郊区分行等分设机构,进一步理顺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回顾历史,郊区人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成了自己的秀洲新区,改变了“有区无城”的历史,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展望未来,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个化,必将赢得新秀洲在新世纪开局的新成就。
发展乡镇企业 致富一方百姓
——秀洲区第二任区长 赵友六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当时的区委、区政府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稳定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狠抓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方针,在深化企业改革、强化基础管理、挖掘内部潜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保持工业产值的适度增长。
当时我们抓发展乡镇企业时,重点抓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经营机制。首先,完善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择优录用经营者,健全了审计、考核制度,使承包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其次,在承包基础上,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划小核算单位、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改革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活力。再次,积极而稳妥地进行了股份制试点,通过对微利或亏损企业的租赁、拍卖、兼并,优化了企业结构,重组了经济优势。
1988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我们把调整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作为贯彻治理整顿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信贷、能源供应、项目审批等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发展市场适销型、物资低耗型、经济高效型和出口创汇型产品。同时,结合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设计,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档次。
为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我们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通过引进资金、设备、人才和技术,壮大优势企业,形成优势产品,增强竞争能力。我们还实施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产香兰素、燃料、标准件、图钉等拳头产品,扩大出口批量。我们通过发挥“三胞”亲属和各界人士的作用,吸引外商和港澳台同胞来我区投资创办三资企业,发展“三来一补”,形成了一批出口创汇企业,开发了一批出口创汇产品。
针对当时我区的乡镇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我们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等制度建设抓起,把各项基础工作做好,使企业的各项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不少企业达到了计量定级和企业标准化要求,涌现了如泰石羊毛衫厂、栖真羊毛衫厂、中华化工厂、新丰水泥厂、余新砖瓦厂等一批较有影响的企业。
我们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还鼓励发展条线企业和区属企业,支持发展家庭联户工业,出台政策,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得到较快的发展,实现了四个轮子一起转的良好态势,老百姓的收入也逐年提高。
加快改革步伐 实现腾飞梦想
——秀洲区第三任区长 王国和
我任区长时,正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际,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改革开放的热潮,郊区人民的内心也受到极大的震撼,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在五年奋斗目标中,我们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的形成。特别是1994年,区委、区政府把“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作为首要工作目标提了出来,并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逐步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1994年全区3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户91户,其中种粮大户84户,面积6715亩。二是积极推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经营机制转换。1994年新建和改建股份合作制企业91家,总股本金5997万元;放活小微亏企业558家,盘活集体资产存量4865万元;新组建企业集团2家。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继续兴办各类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培育和发展资金、人才、劳动力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各类要素市场。1994年全区各类市场达到49个,成交额达到近40亿元,其中洪合羊毛衫市场成交额20.5亿元,跨入全省十大市场行列。四是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广农村医疗保险,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房商品化。
在此后几年中,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化各项改革,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改革的成效也非常显著。到1997年底第八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基本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逐步建立,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财税、信用社、供销社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和小城镇综合改革等相继展开。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五年前的1.2倍、2.6倍和1.1倍;农民人均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分别增长1.6倍和2.6倍,1996年郊区还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小康县”。
通过秀洲区几年的发展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地方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和发展经济的热情以及良好的机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因为改革能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方法,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促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从而激励人们能想别人所不敢想,为别人所不敢为,闯出一条新路子,干成一番大事业。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