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建国60周年

相聚新秀洲 共展新宏图(上)

2009年11月12日 14:27

 

――秀洲区历届区委书记访谈录

艰苦创业奏开篇

——秀洲区第一任区委书记宋明高 

    1983年,原嘉兴市(县级市)分为城区和郊区,我有幸成为嘉兴市郊区的第一任区委书记。时间倏忽己过20年,而建区初期工作的种种艰难和喜悦犹历历在目。

    刚刚建立的郊区几乎是纯农业的经济产业结构,新的区委班子从解放思想入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稳定农业、发展副业、大上工业”的经济发展方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鼓励乡镇企业积极与大城市、大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横向联合,引进人才和技术 , 并采取乡办带村办、大厂带小厂等方式 , 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经过最初两年多的努力探索,一批以轻工、纺织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纷纷上马投产,中华化工厂、郊区水泥厂、七星水泥厂、新丰无纺布厂等一批规模企业上了台阶。与此同时,郊区的粮食生产保持了持续的稳产高产,蚕桑、水产、畜禽、瓜果类的开发性生产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郊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获得了初步的成果。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郊区的另一项重点。建区初期,大部分乡镇不通公路,只能依靠水路或步行,交通落后明显制约了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区委、区政府在建区之际就提出了乡乡通公路的目标,按照“当地自建,国家补助”相结合的方式,依靠各方力量,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全区建设了嘉兴--王店、新滕--洛东、十八里桥--步云等7条公路,贯通了16个乡镇 , 初步消除了郊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水利工程建设一直是郊区工作的重点。针对 1983 年我市农村两次受涝的情况 ,区委、区政府在有限的财力物力中优先重点安排,发动各乡镇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在北部地区重点加高加固外河圩堤,建立“大包围圈”,在南部地区加快排涝设施修建。郊区的干部群众把兴修水利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渔业生产结合起来,把一批外荡改造成了渔业生产基地,其中包括栖真乡的南官荡、油车港镇的莲四荡,虹阳乡的和尚荡以及嘉兴最大的水面梅家荡围湖改造工程,嘉兴大规模商品鱼生产基地从此建立,嘉兴人吃鱼难也永远成为历史。1985 年,郊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上世纪80年代初,郊区北部的几个乡镇出现了个体纺织业,南部的几个乡也有了最初的家庭工业。对这些个私民营经济的发展萌芽,各方有不同的反映。我们审慎地提出在继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并在市场建设和管理、供电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安排和支持,给个私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现在,秀洲区的民营经济已是蓬勃发展,回顾当年的决策过程 ,真感到欣慰。

在努力探索中不断前进

——秀洲区第二任区委书记 钱雪林

    我于1986年1月到1992年12月任郊区区委书记,那时郊区有28个乡镇近50万人口,与一个中等县的规模相当。八十年代末,国内经济经过一段过热的发展后而正处于不断治理、整顿中,我们根据当时郊区经济主要是农业和乡镇工业两大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业要上吨粮,工业要巩固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私经济”的指导思想。

    郊区是省农业生产的重点地区,为此我们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抓在手上、记在心上。针对当时大批劳动力向工业、副业转移,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水利失修,农机具破损,土地肥力下降,农村掀起建房热,占用耕地和毁桑造房情况严重等实际,我们采取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办法,着重抓稳定、抓投入、抓开发,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挥农业传统优势,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一是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边对农民加强教育引导,理顺农民情绪,一边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从而振奋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二是在技术支持、农民生活等方面坚持竭诚为农民服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重视抓典型引导。同时针对“人人分地,户户种田”这种小生产经营方式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区里开始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克服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和担心政策多变产生的恐惧心理,研究解决了规模经营后社会化服务等问题。八十年代最后几年,全区农副业生产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连续几年获得了好收成,1989年,全区粮食生产位居全省第一。

    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业现状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突出。针对新情况,区里开始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星火计划”,走科技兴农和效益农业之路。1992年,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对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做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凤桥镇建立农业示范区以探索发展新路子,并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桑园、竹笋园、果园、特色菜园这“四园”经济。

    80年代中期,个私经济在郊区的北片悄然兴起,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对南片、北片进行分类指导的思想。南片着重壮大集体经济,北片积极发展个私经济。到1987年后,个私经济从田乐、荷花迅速向王江泾、虹阳、洛东等许多乡镇扩散。为营造良好氛围,在“以机定税”问题上,区里坚持鼓励、扶持态度,不盲从认高定额,对促进全区个私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1988年3月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对北片、南片个私经济做了分析,研究决定建立王江泾南方丝绸市场和洪合羊毛衫市场,有力地带动了丝织、针织南北两大块状经济的发展。

优势工程带动工业发展

——秀洲区第三任区委书记 吴德孚

    1993年,正值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不久,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当时摆我在面前的是迫切需要解决转换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三大关键性的问题。

    为了增强郊区工业的竞争力,我们开始提出实施“优势工程”,围绕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抓好工业技改投入;围绕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好招商引资和“三资”企业管理工作;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围绕个体联户工业上台阶,抓好各项服务工作。坚持发展与提高、速度与效益并重的方针,走集体、个私、中外合资等多轮驱动的路子,把重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上。后来,市里提出实施“优势工程”战略后,我们又提出了培育“三上一高”(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高效益)的“单打冠军”,使郊区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基础,优势工程企业为主力,优势产品为拳头的新格局。

    为了顺利实施“优势工程”,我们首先抓好企业转制工作。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做好组建企业集团、推进股份合作制企业规范化、促进公司制企业发展和放活小穷亏企业等各项工作。到1996年基本实现三年转制目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乡镇企业转制任务。其次,重视“优势工程”的规划和落实,制订好具体的实施规划,落实好“优势工程”扶持政策。第三,推进相关配套工程。实施“新兴、龙头、人才”三个与“优势工程”相配套的子工程,大力培育开发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品项目,创建一批科技示范企业,培养一批优秀科技企业家和科技带头人。

    实施“优势工程”对郊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扶持培育了一批“亿千”企业,实现了以增量求发展的目标,促进了优势企业调结构、扩规模、上水平、出效益,使一批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的二次创业,并通过组建中华化工集团、梦迪集团等省级企业集团,促进了郊区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快了企业集团的组建步伐。通过“优势工程”的实施,也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到1996年底,已建成“三资”企业80多家,协议利用外资近6500万美元,其中1995、1996年协议利用外资分别达2414和2310万美元,分别是1993年的近10倍。

 [1] [2] 下一页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相关稿件
·秀洲区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秀洲区服务业发展大事记
·快速发展中的秀洲服务业
·秀洲两农贸市场将提升改造
·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阅兵大典
·秀洲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利用全覆盖
·秀洲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十一黄金周旅游:国庆出境游 办证有讲究
·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成品油市场垄断有望提前打破
·一个老师两个娃 最小山村小学感动中国
·秀洲农民画展亮相德国
·高三生"必备":2010年高考考生11件"大事"早知道
·国庆阅兵分五步骤进行 阅兵式分列式总长66分钟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