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最美秀洲人
还记得当年的“流浪求学记”吗?
2018年12月12日 09:28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杨 洁 胡渺渺   通讯员 钱丽莉

40年抚今追昔话教育

  【一名讲述人】

  王金生:秀洲区王江泾镇教师,52岁

  

  【一种获得感】

  “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这是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一首老歌,歌名叫《我的未来不是梦》。每每哼唱这熟悉的旋律,我都想起当年辛酸的“流浪求学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这些歌词让我热泪盈眶,感觉充满力量。

  回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我的切身感受是:没有共产党,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知识能改变命运,在任何时代我们都不应停止奋斗——我的梦,中国梦;中国梦,我的梦!

  

  【一个小故事】

  12月7日正值“大雪”节气,嘉兴迎来了今冬初雪。王金生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凝视着窗外纷纷飘扬的雪花,思绪也飘到30多年前的冬日。记忆中那寒冷刺骨的冰天雪地里,少年王金生正苦苦挣扎求学,为了读书而辗转流浪。

  “那时求学有多苦,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想象!”王金生感慨万千。从艰难求学,到后来当了近30年教师,他对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巨变感受至深。

  王金生讲述:

  1966年,我出生于嘉兴郊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我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那时对于农家孩子来说,上学是很奢侈的事。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我8岁那年才有机会走进小学。父母给我买了书包,那是我一生中唯一一个新书包。学校里只有破教室,没有课桌椅,我只好拎一只拔秧凳去上学,课桌则是用破旧踏水车的车斗来代替。

  那时农村太穷了,我们家孩子又多,有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父母能给我缴学费就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闲钱买学习用品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就在课后想尽一切办法自己赚读书费用。在家里养兔子,到处去捡破烂,废塑料、废金属、牙膏壳、甲鱼壳等,只要能卖钱的我都捡。夏秋之际,我还经常去捡蝉蜕、割草药,换来一点钱就拿去买铅笔、橡皮。

  那时上学,最苦恼的是雨雪天,由于没有雨鞋,我只好在布鞋底下各绑一块砖头,趔趔趄趄地去上学。纵然这样,布鞋还是无数次被雨水打湿,一到冬天我就坐在教室里冷得发抖。

  就这样苦苦支撑到小学毕业。1978年春,我父亲因意外去世了,家里更贫困了。母亲觉得实在无力养活我,就提出要把我送给别人做养子。

  “好不容易养他到13岁了,我们不会答应的!”在四个姐姐的一再反对下,母亲才答应不把我送走。也因为姐姐们的支持,我得以升入初中继续求学。其实我已算非常幸运了,我的同龄人读完小学大多辍学了。

  整个求学过程中,面对一次次窘迫的困境,我母亲曾无数次提起同样的话题,让我辍学去学门手艺,好早点挣钱养活自己。可我太想上学了,我知道只有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为了读书,我咬紧牙关,倔强地一次次跟母亲抗争。在姐姐们的勉力支撑下,我才得以一次次继续学业。

  中考时我没能考上中专,好不容易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争取到了进嘉兴三中读高中的机会,但前提是必须自己解决住宿问题,且要作为旁听生先试读一个月。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只要他们肯接收我,一切困难我都能克服!

  就这样,我进嘉兴城里开始了我的流浪求学生活。一开始,我借住在亲戚位于环城南路南门木材厂的临时宿舍里。这里离学校虽远,但好歹让我有了“容身之处”。

  期中考试刚过,考了全年级第五的我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就被临时宿舍要取消的消息闹得束手无策。后来在表哥的帮助下,我住到了他们建筑工地上,都是刚造的房子,门窗都没装。我不嫌苦,只要能让我把书念下去,不管住哪都行!

  转眼已是深冬,天空飘起雪花,地上也结下厚厚的一层冰。堆满建筑材料的工地只有一个出口,若是回来得晚,门关了,我就只能顺着工地上的毛竹架爬到二楼睡觉。记得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远近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我晚自修回来,正准备上毛竹架爬回住处,却发现所有毛竹上都已结了冰,滑溜溜的抓不牢。上下试了试,我咬咬牙,冒着风险一点点往上移。天太冷,手指没一会儿就被冻得麻木,手臂、脚上也慢慢没了力气,爬到一半时,一不留神,整个人从半空摔了下来。我当时疼得竟一时爬不起来,好在下面是厚厚的积雪,人没摔坏。躺在雪地里缓了十来分钟,手指能屈伸了,我再次小心翼翼地爬竹架,终于爬到了二楼。那一晚,我感觉好冷好冷。

  现在回想,那些苦我都不知道怎么熬下来的。那时我一个月生活费2元,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我给自己作了硬性规定——每天生活费不超过2分钱。9分钱的什锦菜能吃一星期,2分钱一块的豆腐乳我可以吃4顿……惟有这样,我才能省下钱来买学习用品。

  遗憾的是,高考我又落榜了。为了逃避母亲的责难和邻人的嘲讽,我以去嘉兴城里打工的名义偷偷去上高复班。庆幸的是,我在民丰造纸厂的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临活。忘不了1984年那个夏天,白天我在工地拉砖头、搬水泥、铲黄沙,晚上赶去学校上课,回工地又继续看书、做作业,有时还厚着脸皮去纸厂外捡废纸当草稿纸。咬着牙负重奔跑的每一天,都累到散架,可我当时就是有股子信念,觉得一切都能扛过去!

  1985年,我终于如愿考上了大学——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激动得流泪了。大学时光依然清苦,但已经有所改善了。我每月能领到国家补贴的27斤粮票,哥哥姐姐也会轮流给我生活费,有时一个月5元,有时一个月3元。

  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分配到荷花乡中学当语文老师。当教师这几十年,我亲身经历了教育事业的巨大变迁,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学校的环境设施日新月异,孩子们都不再为物质条件而发愁,“流浪求学记”彻底成为历史!

  这30年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我的工作、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8年8月16日,我刚工作时月工资75元,到2000年上半年已增加到了900多元。2000年下半年起,我的月收入又翻了一倍。2003年11月,我通过不断努力,顺利晋级为中学高级教师,月收入近3000元。如今,我儿子在莲泗荡风景区工作,儿媳在社区工作,妻子在家里专职带孙女,而我临时借在镇志办工作,月平均收入已近万元。

  

  【一段手记】

  1977年,恢复高考的一声春雷,振奋了无数青年。大学招生更平等,让多少农村娃改写了命运。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学习途径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享有,教育改革让越来越多的人梦想成真。

  长期以来,嘉兴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教育现代化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大力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优质均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已有6个县(市、区)被评为浙江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教育现代化水平居于全省前列。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嘉兴市初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99.07%;普通高校招生2.4万人,毕业学生1.63万人。

  数字背后是教育发展的生动变化:一座座美丽校园应运而生,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城乡教师实行双向流动,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嘉兴推进教育全面发展不仅当下有为,而且未来可期!

标签:人物 责任编辑:姜文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