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风
一场秋雨湿润了大地,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由得勾起了我对油纸伞的记忆。雨中的江南,悠长的雨巷,寂寥的脚步声,丁香般的姑娘,那把油纸伞下面,承载着太多的思念与回忆。
小时候很喜欢下雨天,托着腮帮看雨中拂动的树叶,听草儿吮吸的心跳。油纸伞是开在雨中的花,牵着软软的风,细雨如珍珠般从伞面坠落。这个时候,世界是诗意的,心情是一杯刚冲开的茉莉花茶,在水中起起落落。
在过去,油纸伞是遮阳挡雨的日常用品,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我家有把大大的油纸伞,那是外婆送给母亲的嫁妆,既可挡风雨,又可遮骄阳。“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话虽如此,可父母对女儿的生活总是时刻惦念在心。童年时,听着母亲撑开油纸伞,伞骨与油纸发出“吱吱”的声响,仿佛就是外祖母对母亲的一声声叮咛。
追溯中国制伞的历史,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妹妹发明。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妹妹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寄托着妹妹对哥哥的一片关切之情。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才出现在伞纸上刷桐油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于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明朝《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这油纸伞在文人雅士的笔下,成为一种才情的倾泻,一种情怀的流露。
从前的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住新娘以避邪。客家方言中,“油纸”与“有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油纸伞为嫁妆,含“早生贵子”的意思。古时男子16岁成年礼时,父母也会赠予一把油纸伞,希冀支撑门户之意。因此,无论是妹妹对兄长的关切之情,文人雅士文思才情的倾情流露,还是父母祖辈对儿女孙辈的真情关爱,抑或是传统习俗对美好生活的谆谆祈求,无不体现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一把油纸伞,唤醒了一段悠悠的记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油纸伞已不是一柄挡风遮雨的日常器物那么简单,而是被赋予了诸多中国特有的人文内涵、情味意蕴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