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湿地农业让“水患”变成“水利”
2015年2月26日 09:01 来源: 嘉兴日报 王江泾镇 边界明

    王江泾镇地处嘉兴北部,地势低洼,许多农田常年积水,雨水稍多时,就容易出现水涝灾害,如何把“水患”变成“水利”,是亟待解决的农业生产难题。

  近年来,王江泾通过大力提倡发展北部湿地农业,尝试解决这一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全镇莲藕等水生作物面积已达25432亩,其中莲藕面积20829亩,种养结合面积4450.8亩。既从政策上大力支持湿地农业的发展,也通过农技部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湿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笔者认为,这是王江泾镇湿地农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最主要两个因素。

  配套政策引导快速发展

  王江泾镇为积极发展湿地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镇里不仅对建设一个30亩以上的观赏莲藕点给予3万元的补助,更结合观莲、赏莲、采莲,挖掘历史人文底蕴,策划荷花节,在莲泗荡风景区建设一条3公里的荷花观光带。规划了建设总面积2000亩的莲藕荷花观赏带,整个观赏带包括从07省道到莲泗荡风景区以及杨溪村到王江泾镇,全长13公里,公路两侧各50米宽,沿线经过油车港镇的杨溪村、千金寺村和王江泾镇的太平村、洪典村、长虹村、荷花村、民主村等。

  此外,在发展低洼湿地莲藕等水生作物产业中,王江泾镇还尤其注重相关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培育,现在已经成立如嘉兴市秀洲区忠保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嘉兴市秀洲区乐丰年莲藕专业合作社等10多家主体从事莲藕种植、加工和营销。莲藕产业和主体得到了良性互动发展,通过莲藕等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企业,莲藕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新技术得到全面普及,莲藕产业效益大大提高,专业合作社、企业等主体自身实力得到增加,莲藕等水生作物产业整体得到了提升。

  通过合作社和企业等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开发,研发一系列莲藕相关食品。建立的莲藕等水生作物园区内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主导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覆盖率达95%。嘉兴市秀洲区乐丰年莲藕专业合作社根据无公害食品莲藕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莲藕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根据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的莲藕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它还开发了一系列莲藕菜谱,也开发了藕粉、脱水莲子等商品,大大提高了湿地莲藕的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科技扶持引导优质发展

  在政策扶持以外,王江泾镇在发展湿地农业伊始,就注重农业技术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王江泾镇先后从湖北、湖南、安徽、金华等地广泛引进莲藕品种,包括鄂莲3号、4号、5号、7号等系列品种,新1号、飘花莲、雪莲、泰国花奇莲、金华的金芙蓉1号等品种。实施莲藕高产栽培技术。对低洼水田可以进行适当改造。还引进了环菱、水芹等特色水生作物。同时,建立莲藕等水生作物精品园,运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实现莲藕高产、高质。同时,通过加工厂,实现荷叶、莲蓬、莲子、莲藕的深加工,增加经济附加值。

  王江泾镇还积极探索莲藕等+鱼类模式,培育种养主导产业。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农户分散的土地,承包给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引进优良莲藕新品种,重点推广“藕+泥鳅”、“藕+黑鱼”“藕+彩鲤”、稻鱼共生等高效环保循环种养殖模式,种养结合覆盖率达96%以上,莲藕套养水产已成为主导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该镇还设立了种养示范区。在水乡休闲区、生态河道、鱼塘风景、水生花卉、荷莲水塘等几大江南水乡特色景观的中心区域设置种养示范区,莲藕套养特色鱼类(泥鳅、黑鱼、彩鲤等)与观赏鱼类立体种养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种养结合模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改善了空气和水体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王江泾镇还多模式利用观赏荷花,发展湿地荷花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农田水利、道路和周边环境的统一规划改造与综合治理,形成农田标准化、基地园林化的新格局,不仅增加绿地覆盖率,美化田园,优化农村环境,将王江泾镇“荷塘叶色”工程建设成环境优美的农业综合体,还提高了区域内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湿地农业之路愈走愈宽

  王江泾镇水乡文化深厚,历史遗迹独特,以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开发前景良好。

  在接下去的发展中,王江泾镇将逐步把农民手中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通过整村流转发展湿地农业为全镇的湿地旅游打下良好基础。

  王江泾还将以打造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为契机,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依托北部丰富的湿地资源发展旅游、休闲、运动与湿地农业,同时,湿地还将借助网船会、荷花节、采菱节、垂钓节等节庆活动扩大影响,逐步形成湿地渔俗文化观光旅游、渔业生态休闲旅游、外荡水生植物观赏、印象古塘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旅游带。

标签:理论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