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灶头画,一勺淳美浓汤 灶头画很有讲究,每幅画里有寓意
2012年6月1日 09:08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 李茸 通讯员 吴桂潮 朱诚

 

 

 张金寿正在描画自家的灶头。吴桂潮 摄

灶头画里有很多农耕景象。吴桂潮 摄

灶头画局部。吴桂潮 摄

  拿着沾了颜料的毛笔,嘉兴秀洲区洪合镇洪合村农民张金寿眯着眼睛,凑到自家灶台上,干净利落地在上面“刷刷刷”画了几笔。

  炊烟袅袅,灶台上栩栩如生的两尾游鱼似乎要跃出水面,而手持如意的财神爷似乎站在了云端。灶头画让灶头有了一丝韵味,过去几十年,灶头画师傅张金寿让这些色彩走入了嘉兴农村千家万户的厨房。

  随着煤气灶的出现,即便在农村,灶头也越来越少。作为中国式厨房里的一道独特景观,灶头画的很多寓意,是对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的满足和憧憬。

  这种美,弥足珍贵。


  烟熏火烤色依旧

  踏着松软的泥土,沿着一段潺潺小河走进张金寿的家里。当天是阴天,屋子里有点阴暗,但一片深色中赫然有一抹亮色。

  走近一看,原来是灶台上的灶头画,红色、蓝色、黄色各种色块异常明亮。张金寿家的灶台是“花篮灶”,基座小,灶身大,棱角分明,中间有两个灶眼。从下到上,分别画有彩色的花朵、鱼、财神和姜子牙,还有一些花边装饰,包括“福”字、云纹等。

  这些都是6年前画的,现在色彩依旧鲜艳,鱼鳞、花瓣、人物的胡须等细微之处笔触清晰,丝毫毕现。

  灶台上,一碗刚刚剥好的蒜,木制的大高锅盖,随意摆放的油盐酱醋,还有两支没点完的红烛和香炉,无一不彰显出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像普通的老人一样,76岁的张金寿有些驼背,双手瘦骨嶙峋,让人联想到枯枝。他和老伴住在村里,依旧用着柴火灶,过着简单、恬淡的生活。

  灶旁不远的笔筒里,十几支大大小小、色彩不一的毛笔显示出这家人的不同。这些笔一看就有些年头了,有几支的毛已经掉了一大半。除了这些笔和水彩颜料,张金寿的作画工具只有一根已经看不出颜色的尺子。

  每幅画里有寓意

  虽然工具有点寒酸,但说起灶头画,张金寿恍惚回到了60年前。“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那时候,当地的灶头师傅很吃香,非常受人尊敬。从十几岁开始,张金寿跟着父亲走村串户做泥工,学了一手灶头画的好功夫。不同的人家的灶不一样,对灶头画的要求也不一样。三眼灶、四眼灶,植物、动物、人物,各种图案,全部都藏在他脑子中。

  最风光的时候,几乎洪合镇村村都有会画灶头画的。不过,周边几个村说起灶头画,都要提到张金寿,他最远被请到过嘉兴北部的王江泾镇那边画画。名头大了,不少人来拜师学艺。张金寿收了5个徒弟,唯一的儿子张雪昌也学了灶头画。

  “灶头画很有讲究的。”张金寿说,每幅画、每个形象都有故事和寓意。比如村民最喜欢的财神,他的特有标志就是如意、边沿很长的帽子以及三缕胡须,能保佑这家人财运亨通。而姜子牙则代表着平安和长寿,如果再捧上一条鱼,又有年年有余之意。

  另外,在布局上,灶头画也有讲究。从上到下有2米高,哪里画什么,画多大,都要根据灶头和人家来定。比如,如果画一条龙,那一定要让龙的眼睛看着最大的那个灶眼。“热气一上来,龙就‘活’了,否则是死的。”张金寿说。

  “花朵好画,人物难画。”张金寿表示,要把美好的祝愿通过画表达出来,需要很深厚的功力。

  一边帮人修房子、做灶头,一边画画,最忙的一年,张金寿做了100个灶头。那时候,一天工才2元钱,完成一个灶头需要1到2天,小灶收5元,大灶收9元。“曾经有个饭店的灶台有四个灶眼。”对于一些特殊的灶,张金寿记得清清楚楚。

  留住消失的灶头

  年纪慢慢大了,张金寿发现,虽然村里的新房子越来越多,但随着煤气灶的出现,灶头越来越少,灶头画也渐无用武之地。徒弟们纷纷转行,开车的、做毛衫的、出去打工的,连自己的儿子也去了镇上。张金寿的眼睛花了,手也开始抖了。从60岁那年起,张金寿基本上不再出去画了。

  在张金寿的记忆中,几年前曾经参加过一次灶头画比赛,当时遇到了十几个同行。“参加比赛的人里面,我是年纪最大的,年纪最小的是我儿子。”他记得,那时候有个人的三国人物画得特别好,“那个赵子龙真是神了。”张金寿说。

  眼下,只要有空闲时间,张金寿都会摸出白纸和画笔,将自己记得的灶头画一幅幅画在纸上。“每个样子都有规定的,要趁现在我还能画,用纸保存下来。”他说。他已经画了十几张各式各样的图案,腾云驾雾的龙、在田里耕田的人和牛……他说,自己记得的有五六十种,现在儿子已经是家里第三代传人,希望能一直传下去。

  据悉,自2000年以来,嘉兴市着手拍摄、收集、整理和研究灶头画艺术,先后举办了多次民间灶头画比赛,命名了一批灶头画艺术传承人,建立了嘉兴灶头画艺术生态保护区。2010年,嘉兴灶头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日,由嘉兴美术馆张觉民著的《江南灶画》一书出版,以嘉兴灶画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地展示了灶画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

  张金寿希望,那些慢慢消失的灶头,还是多留下点吧。

 

标签:文化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