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崛起的杨溪样本
2009年11月17日 11:34
杨溪村的生态农业
“V”字形的蝶变,发生在秀洲区油车港镇杨溪村。“V”字的下行线表示村集体经济亏损逐年加剧,这持续了十余年。而上行线则形容村集体经济亏损明显扭转,村级自营收入年均达40多万元,这仅用了两三年时间。
作为贫困村,杨溪村发展集体经济面临更复杂的难题。短短两三年,杨溪村却以迅速崛起的姿态书写着自己的传奇,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挺起发展的“脊梁”
沿海发达地区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少好的村领导班子,杨溪村更是如此。杨溪村1985年成为省级文明村,曾辉煌一时。几年后,由于村班子不团结、决策失误、村办企业改制不善等,村里情况急转直下,沦为全镇倒数第一的贫困村。2000年至2006年11月换了3个村支书,“剧烈震荡”使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干群关系紧张。每次村干部选举时都选不足,因为总有几个候选人得票过不了半数。村里各种矛盾突出,百姓怨声载道。
有一次,村里计划建几间店面房,村班子刚结束讨论,就有村民打电话询问。原来,村班子不团结,其中有人把情况外泄了,给处理土地关系和公开招标带来难题,建店面房的事不得不搁置。多种复杂因素使村集体经济亏损,并逐年增加,到2006年底累计亏损达210万元。
镇党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调整村班子迫在眉睫。2006年11月,镇财政所青年干部杨永忠、水机站副站长钱金福被下派到杨溪村分别任村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新村班子调整工作思路,从加强组织建设入手,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村班子以身作则。两名优秀成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班子每个成员严于律己。加强村级内部管理,开源节流,制定公务用车出车单等制度,村里每年的非生产性管理费由以前的十多万元压缩为3万元以内。
——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作用。出台“党员户”挂牌制度,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党员“十要十不要”。动真格调整不合格的村民组长,奖优罚劣。党员和村民代表队伍劲足了,在重大事项决策、化解矛盾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村里土地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面向社会对鱼塘经营权公开招标。2007年1月20日,当着7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的面,村里首次对到期的300亩鱼塘经营权公开招标,当场签协议,每亩租金由以前的不到250元增至600元。由于村班子顶着多重压力敢“碰硬”,鱼塘租金翻倍,村民高兴得带头鼓起掌来。
……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村班子一个个务实有效的新举措令村民信服了。2008年5月村班子换届选举,在“7选3”的村支部无候选人直接选举的激烈竞争中,有3人得票过半数,顺利当选,成为该村最为成功的选举。
村民开始积极关心村务,群策群力。为了节约村里治理水葫芦的资金,村民董文荣主动向村委会献计,使治理费用减少了25%。他道出村民心里话:“村班子是村里发展的‘脊梁’, ‘脊梁’挺直了,我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村务了。”
选准“造血”大项目
杨溪村离镇政府11公里,离周边乡镇也较远,交通闭塞。除了
家庭纺织业外,村里没有其他工业。杨永忠带领村干部一边节支,一边绞尽脑汁思索村增收路子,最终选择的是因地制宜挖掘既有资源,让年久失修的鱼塘“复活”,并发挥最大效益。
村里千亩鱼塘使用了20余年,池埂又窄又低,外荡的水有时漫到鱼塘,一些承租户开始流失,影响了租金的提高。鱼塘非改造不可,但这么多资金从哪里来?2007年下半年,村班子一直紧盯着上级相关政策信息。当捕捉到2008年中央财政有可能倾向淡水养殖等工程的信息后,村班子负责人和区、镇农业部门负责人3次主动赴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洽谈,令对方感动,最终促成项目合作。
凭借该研究所的资源优势,省级高标准鱼塘改造工程项目顺利落户杨溪村。项目总投资736万元,其中村里贷款100万元,另447万元是省、市、区三级财政补助资金,从2008年5月开始分两年实施。镇里十分支持该项目,借了20万元启动资金,自筹169万元。
巨资投下去,鱼塘活起来。去年底,项目一期287亩鱼塘已完成改造,现代化的净排水系统等设施和美观的环境均居全省前列,吸引了养殖户争相承包鱼塘,青鱼加工企业也入驻了。杨溪生态鳖良种繁殖专业合作社租该鱼塘养起了观赏鱼。池埂上也能开大卡车了,令该专业合作社社长费永根欣喜不已,他说,鱼塘改造后,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也为养殖附加值高的新品种提供了好环境。尽管原合同期内每亩租金由250元增至680元,但青鱼养殖户稽鹏飞仍深有感触地说:“值。将来工程全部完工公开招标时,承包租金很可能每亩会超1000元。”
这几天,生产、休闲、垂钓等鱼塘改造项目二期正在抓紧施工,经常有秀洲和湖州等地的许多养殖户表示承包意愿。杨溪村利用该项目技术优势趁势而上,近日启动创建国家级科技示范村,村民们欢欣鼓舞。
“鱼塘改造项目使村集体经济有了很好的发展后劲和前景。待项目全部竣工后,预计将为村里带来每年约70万元的发包收益。”村负责人说,以项目建设代替传统的资金帮扶,使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补齐民生“短板”
近两三年,杨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4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亏损额也逐年减少。“如果村里把近几年的收入全部用来偿还亏损部分的话,那么到目前会接近零亏损,不久后就要扭亏为盈了。但我们并不只顾还债,而是着眼长远,滚动发展,把部分收入投资到村公益事业上。补齐民生‘短板’,是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和动力。”杨永忠说。
秉承这样的理念,逐渐富裕起来的杨溪村对社会公益方面的投入也是一路飙升——
2007年底,按照上级财政拨款的50多万元,只能对1200余亩农田进行标准化改造。但村里为了让更多农户受益,从村自营收入中拿出20万元,主动新增了450多亩农田的改造任务,在镇水机站的项目帮助下,共对1653亩农田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新建了一批沟渠、农耕路、机埠等排涝抗汛设施。
2008年下半年,作为市级重点整治村和区级生态村之一,村里利用项目建设的180万元拨款,硬化村道、改造危桥、亮化路灯、整治卫生环境,并建设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投入111万多元,构筑了8.9公里的村外围交通圈,有3米至5米宽,为此,村里和村民还自筹了12万元,明显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
村里正在启动或计划要做的实事也令人振奋。据村干部介绍,目前已启动建设的项目包括,投入20万余元建村标准卫生室,并计划尽快建设农民公园和村级便民市场。数据显示,近3年来,杨溪村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达1200万元,比此前村里历年投入的总和还要多。社会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村民心情舒畅了,他们积极支持村经济发展。
“我怎么也想不到,村里两三年间会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做纺织品加工生意的村民周文珍家门前如今能通大卡车了,她看到焕然一新的村貌无限感慨。在全镇16个行政村综合考核方面,杨溪村由2006年的最后一名,跃居2008年的第五。
以“跳出经济抓经济”的思路和实践,从加强组织建设入手,因地制宜选准“造血”项目,经济社会并进,是杨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秘诀。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程茂林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