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家的幸福生活
2009年11月17日 11:22
大桥村瑞雪中的新房
大桥村2组的老马——马财观家庭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四世同堂大家庭。几代人历经艰难辛酸,仍然幸福相守,几十年来这个家庭的成员互敬互爱,从来没有吵过架。“坚强乐观”是他们一家子谋取幸福生活的钥匙,“和气感恩!”是他们全家多年来和睦相处的秘诀。
对于老马来说,上有老母,下有儿孙,一大家子人能聚在一起就是件幸福的事儿,而家人和睦相处则更是锦上添花。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生于1923年的老人李金宝是家里辈分最高的人,也是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欢乐之源。老人慈眉善目,每天都笑呵呵的,似乎那80多载的日子全是快乐事,特别是儿孙绕膝时,老人就笑得更灿烂了,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跟着欢笑起来。村里人遇到她都会忍不住问:“阿宝奶,最近又有什么好事了啊?”“没,没什么,现在生活好了,家人也都好,就是高兴,呵呵!”老人经历的艰辛可以从她刻满皱纹的脸和长满茧子的粗糙的大手上解读出来,然而她的平和与乐观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村里人都知道,当时年轻的李金宝嫁到老马家时,老马家是家徒四壁,但李金宝一点都没有嫌弃之意,和丈夫来年个人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干。忙完田里的活,忙家里,人家养4张蚕匾,她养8张,整天忙得像只被抽紧的陀螺,但是又舍不得吃,攒了几个鸡蛋,给老人吃,自己尽嚼干霉菜了。年纪轻轻的,却瘦得皮包骨头。后来她有了身孕, 9个月的时候,肚子大得都往下坠了,还不肯歇半天。有一次,她又挺着大肚子到桑树地采叶去了,隔壁地的几个大姐大嫂看到了,劝她赶紧回,别把孩子生桑树地了,她却乐呵呵地说:“没事,我身体好着呢,再说这孩子要是现在出来啊,说明他也喜欢干活,要出来学怎么采叶了,呵呵。”不禁把这几位大姐大嫂逗乐了。眼看生活越来越好,然后在马财观18岁的时候,李金宝的丈夫却突然因病去世了,全家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了。每天拼命干农活挣钱,养活一家子。
但那时候是文革时期,全村还是集体经济,辛辛苦苦干活,收的粮食,交完公粮,所剩下无几了。遇到收成不好,全家就得饿肚子了。但李金宝从不叫苦,一个人带着孩子老人熬过来了。80年代初农村经营制度实行包干到户,老马家有了自己的承包田,田地种的农作物部分交给公家的,剩下的都是属自己所有,李金宝干得更起劲了,种水稻、种棉花,种麻皮,种油菜,养蚕……很快老马家的两间泥胚房、两间草棚变成了四间敞亮的装瓦房。
现在老人的孙子马金良回忆起往事时,说:“我爷爷奶奶都是农民的,一辈子种地养活了一大家子,不容易啊。后来爸爸妈妈工作忙,爷爷奶奶又要帮爸爸妈妈照顾我们,我从小都是奶奶带大的。奶奶是家里吃苦最多的人!”然后这个历经困苦艰难的老人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感激,保持着一份朴素的乐观,也一直深深地感染了家里的其他人。
首先被感染的当然是老人的儿子马财观了。那时候,十岁刚出头的他,看到爷娘每天埋头干活挣工分养家,累都腰都直不起来也不肯休半天。“看在眼,疼在心。”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就给人家打点零工挣学费,到窑厂帮忙搬砖,帮人家割羊草,但从不叫苦。后来父亲去世,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马财观念了两年初中后还是辍学了,开始了全身心劳作的日子。后来成了家,他和爱人都在镇上的染色厂上班,工作勤勤恳恳,还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原本以为日子就可以这样平安、和顺地过下去。然后生活的道路总是这样布满荆棘……
1988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马财观一家的收入也不断提高。“盖幢新楼!”就成了这家人新的目标、新喜事。眼看楼房的框架已建成,一家人甭提多高兴了。老马更是一天都离不开工地,帮忙拌拌水泥,帮忙倒倒茶水,顺便看看进度……一天,老马一如往昔来到工地上,年仅15岁的小儿子也跟在后头,他们要看看自家的新房。然后,一场灾难就这样突如其来地袭击了这父子俩。“轰!”随着一声巨响,楼房塌了!父子俩被重重地压在了硬硬的水泥板下。马财观被压成了重伤!年仅15岁的小儿子永远地失去了!
小儿子没有了,顶梁柱倒了,还要大笔的医药费,精神和经济的双重打击,让马财观的母亲、妻子、大儿子陷入了无止境的痛苦中。这个刚刚好起来的家庭又一次陷入了绝境,这一家子怎么办?马财观的医药费哪里来?成了邻居们共同担心的事情。在村干部的发动下,乡邻们积极捐款,每家5元、10元地凑起来,在那个一根冰棍1毛钱的年代,这些帮助对于马家来说是多么的可贵。在大家的齐心相助下,在妻子的悉心照顾下,马财观的伤势开始慢慢恢复。乐观坚强的性格,在这时候又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马财观对一家老小说:“再苦再难的事总会过去的,大家又这么帮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活!”慢慢地,他们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慢慢走出来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努力生活,而且生活得比以前更积极,更懂得珍惜。在染厂上班,夫妻俩更是全身心投入,努力学新技术,积极带学徒工,成了厂里的业务骨干;在村里,谁家有事,马财观总是第一个跑去帮忙。后来,马财观被选为了村民组长,为群众办起事来总是尽心尽责,不遗余力。用他的话说:“我们这个家多亏了政府和乡亲们,我真的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今天啊,现在我应该为乡亲们做点事了。”
经历了这么多,老母亲身体还健朗,马财观和妻子一直在洪合染厂工作,大儿子马金良读书毕业后成为也成了染厂的技术骨干。
1996年,马金良成家了,娶的媳妇名叫姚惠珍,人如其名,贤惠能干,一个人经营着毛衫生意。村里有人劝她说:“小姚,你一个女人家的做生意多不容易啊,还是和你老公一起上上班算了。”“女人怕什么,现在不是男女平等吗?我们洪合毛衫市场行情这么好,我就不信我干不好!”租门面、找加工、谈生意、打包发货,干得是有声有色。还真应了那句老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媳妇的性格也延续着这个家庭的乐观与坚韧。一家人的生活真是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滋味。
1998年,孙子马泽丰出生了,给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增又添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更多的欢笑。现在孩子已经10岁了,是五年级级小学生了。每次拿回得优秀的卷子时,总是没进家门就嚷了:“奶奶,奶奶,看孙子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把老人乐得呀,“看我孙子多有出息,以后准能为老马家争光……”
2005年,嘉桐公路开通,马财观家拆迁了,一家人住上了宽敞漂亮农民别墅,绿瓦红墙,独门独院,绿荫怀抱,小康日子乐淘淘啊!
今天,在这个历经磨难的家里,只有欢笑,夫妻恩爱,婆媳和睦,互敬互爱,一家人总是和和气气。家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的春节、清明、家庭成员生日,大家都尽可能地回家聚一聚,一家老少聚齐了就一起拍张全家福。每年这个时候,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了, 10岁的马泽丰,这可是家里的开心果,每次都看见他手舞足蹈的表演唱歌跳舞给老太太看,总会乐得老太太腰都直不起来,成为老太太永葆健康的“偏方”了。
正如马财观说的,“我们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但我们熬过来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们现在很幸福!现在又逢这么好的世道,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来源:秀洲新闻网 作者:沈晓珍 编辑: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