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家浜互通高架桥下的一处工地上,一台挖掘机正将工作井中的泥土一斗斗地堆在井口边。这里就是秀洲新区外排复线“小拐弯”的施工现场。
“这口工作井是16-1号井,按照原规划,从秀洲区修建过来的管道到了这里应该继续南下,现在在这里转向东南了。”秀洲新区规划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说,改线段长约200米,通过挖井、顶管等将外排复线与东南方向已经建好的管网接通,尽早让已经完成建设的外排复线发挥作用。
据了解,新区污水外排复线工程于2012年11月启动建设,北起新塍大道,南至三环南路1号泵站,项目总投资7390.48万元,铺设污水管道8.5公里,新建与扩建泵站各一座,能够有效减轻秀洲新区污水主管网外排压力,提高收集率和外排的畅通安全性。
由于下游管网还在施工建设,全线完工已经4个多月的外排复线工程无法及时投入使用。“今年秀洲新区安排了19个治水项目,多涉及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以提高污水集中收集能力,但是如果外排不畅,就会加剧管网高水位运行,不仅对污水设施损伤很大,而且造成周边区块污水无法自流排入市政管网,直接影响到治水效果。”秀洲新区规划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使外排复线工程及早投入使用,缓解外排压力,经过多方协调,最终通过临时改线的办法,用一个“小拐弯”让工程及时发挥大效益。“约200米的改线段预计在6月底之前完工,外排复线就能提早投入使用了。”据该负责人介绍,改线只是临时性的办法,等到下游管网建设完成之后,工程会按原规划再与下游管网接通,接入三环南路主管网。
小措施,大改变。像外排复线“小拐弯”这样撬动整个工程发挥效益的“支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秀洲区“五水共治”的项目建设中。
700米长的油车港镇澄溪村市河,在多座闸站的守护下挡住了许多次高水位的袭击,同时也因为闸站无法正常开闭,内部水体流动缓慢,导致水质变坏甚至发黑发臭。据悉,由于圩区内外水位差产生的巨大水压,全镇17片圩区的水闸都处于常年关闭的状态。
为加快圩区内水体流动,该镇尝试在水闸底部新建一道可以人工控制的引水管,探索圩内活水。“引水管设置了拍门,当需要时,拉开拍门,从引水管将圩外清水引入圩内河道,待清水流转内部河道后,再通过下游排涝泵站将河水排出圩外,进行水体置换。”该镇水利农机站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