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区大力开展绿化建设,不断突破用地紧缺、资金不足、养护不到位等制约全区绿化建设的瓶颈——
新增绿化面积3500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近日,记者从区农经局了解到,今年秀洲区绿化工作将围绕城镇生态片林工程和水系岸边绿化工程两大重点,深挖潜力,提升绿化体量和质量,打造一批绿化精品和亮点。
近年来,秀洲区大力开展绿化建设,通过理念、模式、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突破用地紧缺、资金不足、养护不到位等制约全区绿化建设的瓶颈。据统计,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9.5%,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村庄7个,市级绿化示范村54个,在重点防护林建设、村庄绿化、林权到户等工作上都走在全省前列。
秀洲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纵横,面对绿化用地不足的客观情况,秀洲区不断转变绿化理念,将目光聚焦于闲置用地。经过详细摸底,全区城镇规划区的闲置土地约2.6万亩,近5年暂不使用的占全部闲置土地的四分之一以上,约6500亩。
为了让这些土地活起来,绿起来,秀洲区专门下发了《关于实施秀洲区生态片林工程建设三年(2014~2016)行动计划的通知》,计划通过3年时间,利用全区闲置土地开展生态片林建设,新增城镇生态片林6000亩以上,促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两大改善”,为秀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秀洲区在突破“无地可绿”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以苗养林”模式,在适宜开展绿化、近期不利用(一般为5年以上)的闲置土地上,通过适当减免土地租金、享受生态林造林补助等手段,引入社会资金,“以苗养林”进行生态片林建设。
据区农经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造林前,引入的社会主体要提供造林初步设计方案,经实施主体审核同意并报区绿委办备案后方可实施。在造林中,对所种植苗木的品种、质量、成活率都作了明确的要求,确保达到生态片林要求。在主体退出后,必须保留一定规格、数量和规模树木归政府、国有公司集体所有,确保生态效应不降低。
“该模式已经在‘两高’森林通道建设、王江泾镇运河东侧生态片林建设中采用,涉及绿化造林面积980亩,为工程建设节省了大量绿化建设资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今年已落实的城镇生态片林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将采取此种造林模式。”该负责人说。
植树造林仅仅只是开始,做好后期绿化管养是关键所在。为实现绿化有效管护,秀洲区开展机制突破,围绕绿化工程施工期间的绿化管护和项目移交后的日常绿化管护,先后制定、出台了定方案、定责任、定地块、定资金、定进度、定质量、一评估等“六定一评”项目化管理制度以及“林权到户”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实现了绿化工程建设后续管护和项目移交后日常管护之间的无缝对接,从绿化管护责、权、利出发,做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确保“种得下、管得好、护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