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海 摄
“老屋被拆掉以后,我们在老屋的废墟上挖出了几个石墩,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有没有文物价值?”昨天,记者接到桐乡市龙翔街道翔厚村村民朱锦源的电话,随即赶往现场一探究竟。
刚到朱锦源家,他就迫不及待地拉着记者先去看那些石墩,8个石墩一字排开被安放在他家门前的水泥场上,每块石墩底部长宽各为68cm,石墩高50cm,重三四百斤。“也不知道有什么价值,有很多已经被偷了。”朱锦源说。
老屋曾经辉煌
自己家的老屋到底是谁建的,至今有多少年历史,朱锦源对这些一无所知,只听他爷爷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如今的老屋已成了一片废墟,可朱锦源对其往日的模样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家的房屋规模在翔厚村甚至在炉头镇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朱锦源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老屋是前五厅后五楼的“走马楼”,前后各厅各楼都可以走通;老屋的大门朝南,前面是五间厅房,无论是柱头还是门窗都雕满了牡丹花;中间是一个天井,四周是用整块的青石板铺好;后面是五间阁楼,门窗都是里外双层的。“那是40年前的事了,现在早都没了。”朱锦源的叔叔朱炳泉惋惜地说,“只怪当时自己没能保护好,可惜了。”上世纪70年代,朱家五兄弟决定分家,外出独立门户需要建新房,可当时很难买到木料,就只能拆下老屋的木头来建造各自的新房,曾经辉煌的老屋就这样渐渐地破败了。
废墟藏有“宝贝”
朱家老屋离朱锦源现在住的楼房并不远,也就100多米。原本以为还能看到一些老屋的断壁残垣,可当记者跟着朱锦源来到老屋前时,面前只有一片铺满碎石瓦砾的荒地。“这些年新农村改造,什么都拆了,太可惜了。”朱锦源指着放在一边的一堆青砖感慨万千。老屋拆了之后,起先朱家兄弟对老屋留下的“宝贝”并没在意,直到听说有些石墩被人偷搬去卖了才意识到。为了避免再遭窃,朱家兄弟将剩下的都拉回了家。
除了那8个石墩,朱家兄弟还挖到了一些青石板、门楼砖雕、悬挂于织机上的“石秤砣”等。其中,青石板和石墩很受收藏家的青睐,石门等地一些石料公司也经常想要收购。有一个人已经上门四五趟了,见朱炳泉就是不肯卖,就放下一张名片,说什么时候想卖了可以联系他。“再来多少次,我也不舍得把这些石墩卖掉。”朱炳泉对此很坚决。
随后,记者又来到朱家老屋隔壁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前面是现代农村的砖结构楼房,后面则保留了以前木结构的老屋子,因为年久失修,老屋的柱头、椽子都已破烂不堪。朱锦源告诉记者,这与自己家的老屋结构很像,但规模要小很多。
将建特色文化村落
那么,这些石墩究竟有没有文物价值呢?记者带着照片来到了桐乡市博物馆。在仔细观察照片后,有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石墩的“学名”叫柱础,是垫在柱子下的,又因为大部分柱础的形状似鼓,故民间又称为鼓墩石。从这些柱础的大小判断,拥有者应该是清代的大户人家,但由于老屋已经完全被拆除,中间是否有过重建已经很难推断,所以老屋的历史还是个“谜”。这些柱础虽不能说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来说还是有意义的。
据了解,桐乡市文物保护部门已计划在2015年之前,在全市建成一批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艺术表演等为载体的特色文化村落(社区),其中优先考虑抢救保护传统民居、古道、古桥等遗迹遗存。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还凝聚了当地居民的家乡情结,一旦被毁就很难恢复,文物工作者除了尽可能地抢救收集一些建筑构件外,还应通过更多的宣传以引起社会大众对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桐乡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