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件精神 | 重要讲话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乡风文明 | 文明动态 | 公告通知 | 工作简报 | 图说文明 | 礼仪知识 | 八面来风 |
您所在的位置:首 页 > 道德建设

推动文化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2011年2月10日 09:2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部分中,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加以论述和强调,并阐明了“十二五”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基本路径,实际上向全党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战略要求。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我们党致力于建设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着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目标。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邓小平又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后来,邓小平始终反复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关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战略地位的思想,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置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总体布局之中。十二大报告确定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显然,这里的文明就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置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次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涵之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的思想,先是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的战略地位,后来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发展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这个思想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坚持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论述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度论述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不只是简单的概念转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认识视野的拓宽和认识内涵的丰富。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了更好的载体。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重要了,也不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需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了,而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有了更好的载体来推进,即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正是这样,十五大报告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十六大报告讲“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时,都强调其落脚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扩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作用的范围。首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指出了文化不仅相对于经济,还相对于政治,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视野中的道德建设不只是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还反作用于政治文明建设。根据我们党随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文化建设还反作用于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其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里指出了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服务于经济发展,还服务于社会全面进步,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反作用于社会全面进步;最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呢?“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是主要内容。显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作用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条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更大了。

  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里十分明确地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不是一般任务。而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的道德建设也就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三者的有机统一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那么这个体系应该包括那些基本内容呢?这个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我们党一直在探索着和回答着。如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类文明中道德发展的新境界,它必然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道德传统”的观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观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观点。综合这些观点,可以概括出我们党主张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含着三方面基本内容,这就是《建议》所说的“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讲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传统道德不可分割,是由传统道德辩证发展而来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又不是传统道德的简单翻版,而是舍其糟粕,即剔除其封建性腐朽性落后性的因素,取其精华,即吸收其民主性合理性先进性的因素,也就是传承其美德成分。这种传承的过程,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不断将传统美德与世界各民族道德的优势和长处相结合、相融合、相促进的过程。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指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广泛性要求基础上,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先进道德,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这些先进性要求的基本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五爱为基本规范。把握这些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反对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甚至搞什么实用主义思潮,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反对极端个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等做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强调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特点,既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又为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好反作用。这就要求社会主义道德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充实“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新内容;要针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坚决反对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错误倾向;着眼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这表明,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关系不是被动关系,而是主动关系,是互动关系,是适应之中有超越。

  三、拓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路径

  道德是经济基础之上国家上层建筑的具体意识形态,其建设的方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其它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有联系,也有区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是说人们物质上的富裕是精神上懂礼节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人们物质上富裕了就自然懂礼节了,现实当中一些人富而不仁、富而不贵就是明证。要做到“知礼节”,还必须要“富而教之”,也就是要突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古代,对公民施“教”,主要是面对面的灌输。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多样化,面对面的灌输教育依然十分重要,必须坚持不懈地办好以德育为首要任务的国民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必须加强和改进以解疑释惑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针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像《建议》所要求的那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发挥媒体导向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载体建设,增强媒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增强守土有责意识,把握好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发行量、收听(视)率和点击率,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媒体的主流舆论导向,始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一方面要选好树好典型,使典型真正是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社会上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事迹过硬动人,可亲可近。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推广典型,营造崇尚典型、学习典型、追赶典型的良好氛围,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少数先进典型的行为,而且是多数人的行为。

  发挥文化熏陶作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实现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满足人们精神上娱乐需求的同时,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始终以优秀作品和高尚情操鼓舞人、塑造人。

  发挥管理规范作用。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维护市容市貌,而且肩负着倡导文明礼貌、提高公民素质、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职责。在加大对违反规定的不道德行为的处罚、曝光和教育力度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从刚性上约束和抑制陋习、消除陋习,促使公民增强公德心。

  发挥活动渗透作用。广泛吸引公民参与富有思想道德内涵的志愿服务、文明出行、讲文明树新风等道德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公民通过参加活动,亲身体验到追求思想境界、崇尚道德的重要性和丰富内涵,在言谈举止、公共场合、邻里相处、行路驾车、旅游观光、网上交流等日常行为中养成讲道德的习惯。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在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公民道德建设的导向性,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规划之中,形成有利于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利益导向、竞争机制和市场场环境。政府还要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以及必要的奖惩举措,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率先示范作用。

来源: 宁波日报   作者: 李泽泉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联合国纪念首个“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 不同文明联盟间的对话
·秀洲消防大队获“省文明单位”称号
·嘉兴秀洲中小学生“我们的节日•春节”生活丰富多彩
·嘉兴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引领秀洲文化产业
公共文化建设工作集中督查会召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施阿钊烈士墓
秀洲区五措并举扎实推进“春泥计划”
开展“迎国庆 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
高照街道开展三项活动迎接国庆60周年
必须尊重的各国风俗和禁忌
商务交往中拨打电话礼仪
七十年不断的师生情
亚都社区庆祝老人节 举办联谊活动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的故事

秀洲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