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淡薄之中滋味长
2018年4月27日 08:52 来源:嘉兴日报 简 儿

  ※欢喜记

  荤腥吃多了,便想着喝一碗粥。早上起来,先把电饭锅插上,再洗衣、洒扫,不多会儿,屋子里飘出粥的香味,一颗心顿觉妥贴和安稳。有时起晚了,去五芳斋早餐摊上买一点,仿佛日子也过得潦草起来。

  讲究的时候,隔夜先把糯米、薏米、黑米、银耳、桂圆浸泡好,放在一只炖锅里,预约好时间,半夜开始煮八宝粥。早上揭开锅,放上两颗老冰糖。煮出来的粥又糯又甜,可是天天喝八宝粥,会泛胃酸。

  有一天翻书,读到一句“淡薄之中滋味长。”不禁掩卷沉思。果然如此呢。纵使再美味、可口的东西,吃多了也会生腻。吃不厌的,倒是那一碗白米粥。

  我喜欢喝白米粥。五芳斋的五常米,煮时闻得到浓郁的香气。一屋子袅娜的白汽,令人觉得烟火俗世的可亲。

  小时候的冬天,在乡下,一清早,我妈在灶口塞一块木柴,烧一锅白米粥。粥滚了,盛在蓝边花碗里,放在灶台上凉着。然后催我和弟弟起床。被窝里暖烘烘的,真是一点也不想起来呀。

  穿上棉衣棉裤,去灶台上端一碗粥。一碗滚烫的白粥喝下去,浑身立马暖和、舒坦起来。走在白雾弥漫的小路上(小时候的冬天,几乎天天有雾,不知是不是就是现在的霾),白雾里,不辨行人,只闻见去赶集的人的脚步声、咳嗽声、自行车丁零丁零的响声。

  十六岁,离家去外地念书。一大早,学校食堂排队买粥,一只不锈钢碗,一大碗粥,外加两个花卷。吃下去上了两节课,肚子就又饿得咕咕叫了。遂又去买包子吃。两个大肉包,吃得满嘴都是汤汁。到了晚上,上好晚自习,去小卖部买泡面。福满多,五毛钱一袋,再加一根香肠。一个学期下来,胖了二十多斤。回家我妈差点认不出我了。那时候的饿,后来再也没有挨过。

  毕业以后,为了好看,几乎不吃米饭,只吃水果和蔬菜。瓜子脸、小蛮腰倒是有了,只不过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些。犯了胃病。有一天在学校,忽然疼得浑身痉挛,只好去住院挂点滴。

  男友每天煲一锅粥送来,一个绘了大红色牡丹的保温瓶,粥倒出来,还是热气腾腾的。男友宠溺地说,以后每天给你煮粥喝。此君后来果不食言,十几年如一日,为我炊粥煮饭。

  冬天喝白米粥,搭配一碟小青菜,酱萝卜。小青菜经了霜冻,吃起来甜津津的。特地去黎里古镇买回来一只酱缸,萝卜切成条,晒干,放进缸里,倒了酱油、醋和糖,吃起来又脆又甜。

  一碗莴苣,切成薄片,翠玉一般,装在白瓷盘子里。拌一点酱油和醋,清甜、爽口,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莴笋是母亲从乡下带来的。叶子青碧,染着寒霜。每餐削一两棵,有时放在排骨汤里炖,炖出来的莴笋,入口即化。还有水芹,比地里的芹菜要嫩,用金针菇、香干丝一起炒,有一股清气。

  莴苣和水芹这两样东西,小时候并不爱吃,总觉得有一种股怪味。奇怪的是,现在倒是贪恋起这一股怪味,只觉得吃罢,唇齿留香。

  还有春天摘的马兰,晒干了,储存在锡罐子里——捞出一把,用开水浸泡。买了五花肉,放在锅子里煮,撇去浮沫,捞起来,在油锅里煎一煎,再一块块放到砂锅里。砂锅放在小火上焖,再扔几粒红枣、两块老冰糖——五花肉端上来,几双筷子争抢着夹马兰。

  以前爱吃荤,几天不吃肉,就思之念之,现在呢,年纪大了,清心了寡欲了,喜欢清淡了。好的滋味,总是清淡的。那天和朋友去一个古镇,吃到一碗羊杂汤,汤水清淡,放了羊杂、羊血、小葱、枸杞,滋味却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怪不得古人造字,鱼羊为鲜呢。

  吃掉一锅,又要了第二锅。喝罢羊杂汤,裹着棉衣,沿着挂满大红灯笼的老街走过去,只觉浮世清欢,路短情长。

  都是一拨从光阴里走过来的朋友。一年不过见两三次面,在一起也不过只是吃一顿饭,喝一盏茶,聊个天。君子之交淡如水,淡而有味。懂得彼此要有疏离,有留白——即使最好的闺蜜,也不再天天厮混在一起了。不再疯疯癫癫、咋咋呼呼——光阴老了,性子也渐渐收敛起来。

  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淡薄而有远意。

  那天朋友给我看九叠文,第一次见到这样折叠堆曲的文字,初看觉得繁复极了,再看,却觉出好来。断漶之处,有留白,也有疏离。

  钱瘦铁曾用九叠文刻“万水千山得得来”,诗是唐代高僧贯休写的,前一句为“一瓶一钵垂垂老”。

  人生忽已晚,万水千山,仍是迎面而来不休不止,一颗心却早已尘埃落定。

  淡泊之中,那一颗心是沉静的、欢喜的——犹如这个冬天的下午,坐在窗子前,看楼底下那条小河。小河寒了、瘦了,映着天光和云影,云也疏淡了,悠远了——就这样坐着,看一朵云,发一会儿呆,亦是好的呀。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