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六万军桥忆军魂
2014年12月29日 09:13 来源:嘉兴日报 文/摄 梅晓民

 

 六万军桥


 


  宣和逸事久传闻,血染清流六万军。

  莎帽棕鞋寻古塔,麦田随处拥黄云。

  这是清代梅里诗人姚驾鳌组诗《梅花溪棹歌》的其中一首。他在这首诗后自注:“六万军港在长水塘,宣和二年,贼方腊将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击斩九千,筑京观五。”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称“京观”。

  在秀洲区王店镇国庆村东车浜组与南湖区城南街道长新村李花村组接壤的地方,有一条虽不起眼却有一个响亮名称的小河,叫“六万军港”,河上有一小石桥称六万军桥。就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却隐藏着惊天动地的古老传说。

  

  第一个传说

  据《嘉兴市志》记载:在南湖区城南街道新联村(现改名为长新村)南侧的一条河,名“六万军港”,宋宣和二年(1121),方腊起义军遣将方七佛率军六万来攻秀州。秀州前统军王子武联合宋军童贯部先锋王禀,与起义军激战于嘉兴城西南,起义军不敌,被迫退回临安。据称,方七佛部损兵五千,义军遗体堆叠掩土成塔形,后人称它为“六万军塔”。这个传说讲的是方腊在浙江的睦州清溪发动农民起义,三个月内部队增至几十万,在攻克了杭州等六州和五十二县后,派遣干将方七佛主攻秀州,但因方七佛不识敌军,也不识地形,中了秀州官军的“陷马计”,致使六万义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第二个传说

  这个传说刚好跟第一个相反。清代濮院诗人沈涛的《幽湖百咏》第七十八首云:“辟塞亭边国界分,战场衰草黯斜曛。夜来似听沙虫语,曾覆王师六万军。”其注释是这样的:传说宋宣和初年,方腊农民军攻秀州,秀州守将王总管在南草荡六万军桥统军抵御,起义军杀官军六万人。总管是地方上的高级军政长官。诗中将被方腊农民起义军消灭的六万宋军称为“王师”,表明了作者的封建正统立场。

  

  第三个传说

  《梅里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六万军港”在长水塘南二十里,旧传曹操追叛军六万至此斩之,长水尽赤,瘗盔甲于此而去。里人惊惧,立塔以镇,号“六万军塔”,今废。这个传说一下子把时间推到了三国时代。

  

  第四个传说

  这个传说还是要引用沈涛的《幽湖百咏》,他的第六十五首诗云:“王总管坟秋草碧,党将军墓获花明。瓦盆壁垒金沙将,斗尽西风蟋蟀兵。”其对首句的注释是:王总管,元人,名不详。《秀州府志》称其死于“高田贼难”。传元末王率官军与高田农民起义军作战,殁于秀州郊区六万军桥,其坟葬于长水乡俞汇南。这个传说又把时间向后拉到了元朝末年。

  

  从以上众说纷纭的传说可以肯定,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方,的确隐藏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笔者虽然从心底里倾向于很解气的第二个传说,但还是接受了悲壮的第一个传说,因为这个传说要来得真实,只是对兵马的数量有极大的怀疑,因为古人喜欢吹牛(当然今人也喜欢),也可能是要从气势上压倒敌人而“号称”(即夸大),还是依照《嘉兴市志》的记载:五千为宜。据当地的一些老人回忆,此处确实有一座六万军桥,横跨在“六万军港”上,而这条窄窄的“六万军港”,就是当年秀州官军巧设“陷马计”而开挖的陷沟,方腊农民起义军的六万兵马就是葬身在这条沟里的。战斗结束后,秀州知府派人在这条沟与长水塘的交接处,挖了一个长约三十多米、宽约十米、深约四米的万人坑,将义军战死的六万兵马给埋了,并在坑的边上各筑了一座“六万军庙”和“六万军塔”来安抚冤魂。那座“六万军庙”屡毁屡修,后作了小学校舍,一直延续到1968年才被拆除,而那神秘的“六万军港”与六万军桥到现在还能依稀可辨。

  多年前,我在王店镇国庆村村干部的陪同下去追忆这既充满幻想又令人热血沸腾的遗址。在一片杂草丛生、十分荒芜的地方,我看到了一条几乎被两岸的茅草遮盖了的小河港(说它是河港,其实只是一条沟渠)东西向地横在那里,一块厚厚的水泥板铺成了一座小桥。桥边,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建筑物,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灌溉用的机埠,河边插着一块写着“此处禁止捕鱼”的小木板。在中午阳光的直射下,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使我不禁产生了怀疑:那惊心动魄的战争真的是发生在这里吗?是啊,将近900年了,那悲壮的喊杀声和惊恐的马嘶声早已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有祥和的气息。

标签: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